[關注]網民議膠囊鉻超標:嚴厲問責嚴懲不法
2012-04-17   作者:記者 陳偉/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央視《每週質量報告》曝光,河北、江西、浙江一些不法廠商使用重金屬鉻超標的工業明膠冒充食用明膠生産藥用膠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16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對媒體報道的13個鉻超標産品暫停銷售和使用。待監督檢查和産品檢驗結果明確後,合格産品繼續銷售,不合格産品依法處理。對違反規定生産銷售使用藥用空心膠囊的企業,將依法嚴肅查處。
  對此,不少網民認為,無良和不法製造商之所以屢屢得逞,恐怕與一些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不到位有着莫大關係。唯有嚴厲問責、加強監管、規範管理,才能堵住藥品安全之漏洞。

  監管不到位

  四川新聞網網民“奚旭初”認為,藥品本是用來治病救人的,現在卻成了健康殺手;檢測藥品膠囊的真偽,從藥監部門到制藥企業,本該有嚴密的質檢體系,然而在工業明膠的魚目混珠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偽劣膠囊的一路綠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良企業的違法經營由來已久,為什麼有關方面皆成無關方面,而讓媒體記者又一次做了揭黑的主角?
  一位新華網網民説,追溯這一系列事件不難發現,無論是用於製造營養品“阿膠”還是藥用膠囊,用廢舊皮革提煉工業明膠都不是個案,而是大批黑工廠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定規模甚至在當地成為一項産業。問題是,當地政府部門對此是否盡到了監督管理的職責?

  嚴懲不法製造商

  有網民認為,這些明膠製品廠和膠囊製品廠以及藥廠,為了降低成本,獲得高額利潤,竟然違反《中國藥典》明確規定,使用工業皮革下腳料,在如同垃圾堆一樣的場地製造臭味熏天的工業皮革明膠,賺昧心錢,實在太缺德,又通過地下秘密銷售渠道,銷售到制藥的各個環節,可謂是明知故犯。
  華生在線網民“宋九成”説,藥典法有制藥標準,不知違反藥典法可有具體的制裁標準?對於這些喪盡天良的違法製造商,一定要嚴厲打擊。沒收非法所得,查封製造工廠,吊銷營業執照。不許再開辦同類工廠,並要追究法人代表的刑事責任,必須判刑坐牢,不然不足以平民憤。
  還有網民稱,從事着入口之物的生産,卻放任毒素的摻入,這是再明白不過的犯罪行為。對於食品、藥品安全方面的累犯、慣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以及銷售金額巨大的犯罪分子,要堅決依法嚴懲,罪當判處死刑的不可手軟;要加大財産刑的適用,徹底剝奪犯罪分子非法獲利和再次犯罪的資本。

  工業明膠生産銷售應規範化

  和訊網網民“朱永華”説,查處和打擊食品藥品領域裏違法違規現象,不僅考驗監管部門的責任意識,更考驗監管部門的監管智慧,“臭皮鞋”以藥品膠囊的形式進入人們的胃腸,膠囊成了“臭皮囊”,還有多少工業明膠在冒充食用膠,是否只存在藥用膠囊之中,這個答案還需要監管部門為公眾揭曉。
  有網民認為,面對眼前的混亂局面,僅僅譴責生産企業的無良和職能部門的瀆職遠遠不夠。實際上,面對食品藥品領域一次次以醜惡面目現身的工業明膠,也許是時候為其生産銷售制定規矩了。
  搜狐網網民“趙志疆”指出,時至今日,公眾無從分辨工業明膠和食用明膠的區別,如果使用企業自主掌控入廠檢驗環節,難免會留下巨大的食品藥品安全漏洞。有鋻於此,有必要抬高明膠生産企業的准入門檻。無論生産工業明膠還是食用明膠,生産企業均應具備一定資質並備錄在案,杜絕黑工廠出現。此外,應當建立起規範的産品流通記錄,對於超範圍銷售或使用工業明膠,實施流通環節的責任徹查並嚴肅處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工業皮革廢料熬製膠囊調查:持證藥企僅佔19% 2012-04-16
9藥廠13各批次藥品所用膠囊重金屬鉻超標 2012-04-16
浙江新昌查封問題企業膠囊 業內稱低價係主因 2012-04-16
吉林輝南天宇藥業回應“毒膠囊”:符合當時國標 2012-04-16
藥用膠囊廠用工業明膠作原料續:加工人員被控制 2012-04-1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