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我們的吃喝不安全。生病了,我們的藥物也不安全。那我們的安全,究竟哪去了呢?”當中央電視台《每週質量報告》曝光了13種藥用鉻超標膠囊藥物,其成分含有不可食用的工業明膠之新聞後,眾市民震驚之中,紛紛搖頭嘆息之。
是的,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説,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這樣的問題——“膠囊藥物問題”的下文是什麼?因為對於消費者患者來説,確實不知道這個那個膠囊藥物究竟哪個是安全的。而按以往的慣例,央視曝光地某一問題曝光後的下文大致有幾種情況。
第一個下文就是國家衞生部或者藥監部門立即發聲音,責成有關方面進行調查、核實。這是最積極主動的了。但調查的下文也有幾種。一是“情況屬實”,對當事人嚴肅查處;二是部分屬實,責成相關廠家(經營者)予以整改。
第二個下文是專家出來説話。茲事體大,專家站出來説話是自然的了。何況現在的專家多不甘寂寞,他們會第一時間發表自己的意見。或用一條條的研究數據證明之,或用一套套理論解讀之。
第三個下文是有關企業公關。對於央視這樣的媒體之曝光,當事的企業自然會高度重視,畢竟是點名批評了。但這不要緊。不妨看一看公布的“膠囊藥物”,其技術術語多少讓普通病人看得懂?何況即使這個藥品“名聲”難聽了,停止生産,換個批號不就照樣可以賺錢?
上述的“下文”,無論哪一種,對於消費者來説是不會那麼感興趣的。因為“問題膠囊藥物”已經吃到肚裏去了。老百姓需要的下文是如何堅決杜絕`類似的“問題膠囊藥物”?
從電視新聞中看到,像這樣地用工業皮革“下料”開始到製作成膠囊藥物,且對人體健康有害有毒的“藥”最後送到病人口中,這中間的一個個生産經營環節都是公開進行的。即使是藥店營業員銷售,或者是醫生開出這種“問題膠囊藥物”,也是追查不到的他們中任何人有什麼責任的。但這個貨是誰進的?在醫院的藥店房裏,在藥店裏,有沒有人去檢查過,那怕是抽查一下;再繼續看,這些個“皮革”加工廠,這些個半成品工廠,再到藥廠,從浙江到吉林,再從東北到全國各地,這一路走過來,這一路的挂着一個個牌子的相關部門是不是知道?
其實,當“問題膠囊藥物”曝光後,眾多的人們在痛恨這些個不法經營(製造)者之際,更多的是想到了我們的監管部門之責任。這種坑害公眾生命健康而謀取不當利益的食品藥物事件,還少嗎?為什麼會曝光、處理、再發生?因為我們沒有堵住問題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監管。“問題膠囊藥物”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監管的不力。這是一個“鏈”。而恰恰我們的“監管鏈”的責任體系是不完善和不嚴密的,在眾多“鏈”接點上,都可以找出不負責任的毛病。
這些年,國家為了加強對食品藥品安全的監管,在相關監管機構和人員的增配上,在經費的投放上不斷提高了力度。但是,一些地方這方面的人多了,部門多了,錢多了,可“問題”卻也多了。這是為什麼?是不是有互相“踢皮球”?是不是只管事後查處,不問事先監督?甚至是不是有充當“保護傘”,或者“權錢交易”的腐敗?假如這些問題都被“否認”,那麼又為什麼會屢屢發生像“問題膠囊藥物”這樣的傷天害理之事?
我們缺少的正是責任的倒查機制。“問題膠囊藥物”須倒追責。查到誰就處理誰。不僅要嚴肅處理直接“做”的人,而且還要那些個挂着監管牌子炒負責任的人。唯有這樣倒查下去,才能有效果防範利令智昏的惡毒行為“經常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