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2-04-16 作者:肖波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袁道先認為,山西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水資源嚴重缺乏。目前,山西每年地下水的超採量(開採量減去可開採量所得值)為5億立方米。過度開採岩溶地下水,改變了其天然徑流狀態,最終導致諸多岩溶水源衰減、乾涸,以及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該省19個岩溶大泉現在有3個(分別是晉祠泉、蘭村泉和古堆泉)已完全斷流。岩溶泉一旦遭過度開採而枯竭,地表水很難補充。 袁道先説,2010年發生在西南五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特大乾旱,基本上分佈在喀斯特岩溶區,在旱季降水和地表水儲蓄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岩溶地下水幾乎成為山區居民生活、生産的唯一來源。岩溶地下水水質好,只能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優質優用,用作飲用水源。同時,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這部分岩溶地下水資源應該作為長期戰略資源進行儲備,只能在應急狀態下用或在暫未解決飲用水源的情況下,臨時作為飲用水源開發利用,而不能用於其他方面,尤其要限制高耗水工業項目。 袁道先&&,沒有經過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就將赤泥堆場建在岩溶地區天然的岩溶洼地或漏斗內,存在極大的風險。這些區域為岩溶地下水補給區,以垂直岩溶形態為主,常分佈有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岩溶地貌,這種特殊的地形地貌為興建工業固體廢棄物堆場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廠方不需要投入過多資金即可興建。但隨着尾礦的逐漸堆高,壓力的增大,很可能發生岩溶塌陷,使大量廢鹼液不斷滲入地下,再經過複雜的徑流途徑向排泄區運動,最終污染岩溶地下水,嚴重威脅下游水源地的供水安全。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