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9日,本報刊發《螺旋藻官方抽檢結果“變臉”有玄機》一文,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文章報道了一月之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螺旋藻和魚油類産品的兩次抽檢結果迥然不同,原先13家“不合格”螺旋藻片劑産品變為3家假冒、僅1家重金屬超標,而原先8家內容物欺詐的魚油産品變為3家假冒,剩餘5種並未公布。 對此,不少網民認為,先後兩份不同的檢測結果令監管部門公信力遭到質疑,公眾再一次摸不着了頭腦,不知道究竟是應該相信哪一份,也許其中有一份是可信的,也許一份都不可信。也有評論認為,為今之計,就是繼續把監督與監管做下去,千萬別把螺旋藻重金屬是否超標判成了“葫蘆案”。
監管部門公信力遭質疑
兩次不同的檢測結果引發了網民對監管部門公信力的質疑。 署名“鳳城君子”的網民&&,先被認定為不合格的産品,後又莫名其妙的“轉正”了。面對國家食藥監局兩次大相徑庭的抽檢結果,公眾再一次摸不着了頭腦,不知道究竟是應該相信哪一份。也許其中有一份是可信的,也許一份都不可信。 長江網署名歐陽崧的文章&&,企業為了讓問題産品通過審批,會尋找中介幫忙,而中介為了實現盈利,則會幫助企業成功通過審批,當然也會向申報企業收取“技術服務費”,而這筆費用有相當部分被檢測部門或審批部門“權力尋租”。這就是“藍帽”審批背後的利益鏈。審批部門的權力來自於政府的公信力,只有民眾相信審批部門的工作,其所審批的食品才能讓消費者放心,否則哪怕通過審核,也將失去産品應有的可信度。作為審批部門,應該對自己所審核的食品負責,更要對信任你的消費者負責。
期待權威結論
有網民&&,不管是檢測的問題還是企業産品的問題,關鍵問題是花的是自己的錢,吃進自己肚子裏去。你敢拿自己的身體做試驗品嗎?還有網民&&,不用管是真是假,不吃就可以了,這樣下去只能是毀了中國保健産品,以後誰還敢吃國産的。 有網民&&,對於螺旋藻是否重金屬超標,以及為何兩次抽檢結果不一樣,主管部門必須給出明確的説法。 署名喬子鯤的評論指出,前次説超標,後來説不超標。那麼,作為消費者,該信誰?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為今之計,就是繼續把監督與監管做下去,由國家食藥監局選定第三方機構,對送檢産品再次檢測,由此倒查各種疑點,追蹤有無腐敗行為。把螺旋藻超標真相查清,還消費者一個明白。很多網民贊成這一觀點並&&,千萬別把螺旋藻重金屬是否超標判成了“葫蘆案”。
呼喚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
對於上述文章報道的“‘受控’檢測機構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令人懷疑”的問題,有網民&&,中國目前缺乏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 國際在線署名王石川的文章&&,目前需要由權威部門牽頭組成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隨機從市場上取得樣品進行檢測,並吸納公眾參與,直接全程見證這一專項檢測。一言以蔽之,權威結果來自公正和透明的檢測,來自經得起推敲的科學論證。 對於檢測標準到底應該執行“≤0.5mg/kg”,還是“≤2.0mg/kg”的問題,有網民認為,關係人民身體健康的産品,應該執行嚴格的標準,老百姓只認國家專業機構的推薦,如果産品出問題,應該追究推薦機構和人員的責任。 還有網民&&,制訂國家標準應更加細化、清晰,不能給企業留下“鑽空子”的餘地,也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來隨意解釋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