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一周年廣東學者呼喚“變廢為寶”
2012-04-09   作者:記者 肖思思/廣州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4月1日是廣州正式實施垃圾分類一周年。學者呼籲深入挖掘利用“城鎮礦山”資源,將垃圾變廢為寶。
  “垃圾圍城”依然在困擾着一些大中城市。據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勇估算,目前,我國每年産生的生活垃圾、污泥、畜禽糞便、工業廢渣、農林廢棄物等城鎮固體廢棄物超過80億噸,若不處理將成為巨大的污染源,若要實現無害化處理則需很大投入;而若加以循環利用,以其為原料進行逆向生産,則可産生超過10億噸標準煤的能量,生産7000萬噸有機肥、1500億立方米的沼氣、近10億立方米的建材,同時還可回收紙、塑料和金屬等進行再利用。每回收1噸廢鋼鐵可煉鋼0.9噸,比用礦石冶煉節約成本47%,減少空氣污染75%,降低水污染97%。
  陳勇是1996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首批“百人計劃”的回國人員,一直致力於固體廢棄物熱解理論的系統研究及工程化應用實踐,獲得了循環流化床RDF燃燒機理、RDF燃燒過程的自脫氯特性等研究成果,解決了固體廢棄物直接燃燒中的二噁英污染、鹼金屬腐蝕、燃燒效率低下等難點問題。其研究成果已經成功應用於城市、農業、醫療等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綜合利用,並為多個國內外城市和地區提供了能源利用規劃方案。
  對於“城鎮礦山”,陳勇建議:一要提倡節約優先。雖然廢物可以再生利用,但還是要提倡節約優先,一方面可節約原始資源,另一方面可減少逆向生産的成本。二要加大對“逆向生産”項目的支持。“我們現在比較重視正向生産,比如引進新興産業,但是如果排放的問題不解決,只會增加污染物的排放。提出‘逆向生産’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污染。同時這也是一個新興産業。”
  陳勇還建議,加強對“城鎮礦山”挖掘利用的科技創新。“這是一個複雜體系,其涉及的技術遠比單一物質的轉換技術難,涉及的學科也多,既有許多關鍵技術突破問題,也有許多技術集成創新的問題,更需要通過各種創新要素的協同創新來完成。”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垃圾分一分 環境美十分 2012-03-22
垃圾分類現階段有必要搞嗎 2011-06-27
開啟垃圾分類立法之門 2011-02-23
垃圾分類不能又打市民錢袋的主意 2010-11-25
廣州垃圾分類還缺公共預算 2010-03-2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