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日前宣布,其鑽探可燃冰的工作已進入最後準備階段,力爭於近期當晚開始在愛知縣渥美半島近海海底進行鑽探,為明年的生産試驗做準備。
可燃冰又稱甲烷水合物,是甲烷氣體和水分子形成的白色結晶體,能像天然氣一樣燃燒。地球上可燃冰的儲藏量非常大,被認為是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的新能源。可燃冰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通常存在於大陸架海底地層以及地球兩極的永久凍結區域。
預計此次可燃冰鑽探和生産試驗的費用將達到170億日元(1美元約合77日元)。如能實現穩定生産,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希望在2018年度實現商業生産。
此次鑽探的地點位於愛知縣渥美半島以南70至80公里的近海海底,該海域被認為埋藏着約一萬億立方米的可燃冰,相當於日本十幾年的天然氣消費量。屆時,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深海探測船“地球”號,將在海面下約1260米處可能蘊藏可燃冰的地層鑽四個井。
據了解,此次可燃冰的生産試驗將研究是否能切實從海底開採可燃冰,以及開採過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其中一個鑽井將用於實際生産試驗,其餘鑽井用於觀測生産前後溫度等變化情況。
日本近海海底是可燃冰寶庫。據估算,其儲藏量相當於日本國內90年的天然氣消費量。但是,可燃冰被封閉在海底嚴酷的低溫高壓環境下,採掘時一旦甲烷氣體噴出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話,後果不堪設想。為防止此類事故發生,有必要事先對海底的地質條件等進行縝密的調查,並謹慎確定採掘地點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