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香奈兒和芬迪兩大品牌的首席設計師,卡爾 拉格菲爾德在時裝界的至尊地位毋庸置疑,有“時裝界的凱撒大帝”之稱。然而他的造詣是否足以讓緊跟潮流的人們把他奉若神明?他的多才多藝是否等於樣樣精通?美國《新聞周刊》記者羅賓 吉夫漢提出質疑。
涉獵廣泛遭議論
拉格菲爾德有多重身份:設計師、攝影師、出版商、電視嘉賓、作家……從他去年的活動可略見一斑:4月末,他應法國國家電視台邀請,為英國威廉王子婚禮實況轉播擔任4個半小時解説,對婚禮主角和嘉賓們的穿着品頭論足;5月,他名下的出版社7L開始張羅再版弗裏德里希 尼采著作全集,他先前從朋友那裏獲得這位哲學家的珍貴手稿;6月,他與“嘎嘎小姐”一起參加一檔電視節目。
除設計時裝外,拉格菲爾德還設計配飾、香水、戲裝、芭比娃娃服裝,甚至可口可樂瓶子和泰迪熊。他曾精選一些音樂曲目,製作成CD《我最喜歡的歌》發行。他還曾出版由他繪製插圖的安徒生童話。
拉格菲爾德愛好攝影,曾經製作南非男模戴維 米勒的裸體寫真集,起名為《皇帝的新衣》。他去年10月在巴黎舉辦攝影展,展品包括自己的時裝攝影和理查德 埃夫登、戴維 貝利、亨利 卡蒂埃-佈雷松等名家作品。
2006年,拉格菲爾德首次在美國舉辦攝影展,2007年接受位於紐約市的國際攝影中心頒發給他的“理事獎”,表彰他在攝影方面取得的成就。
國際攝影中心理事休 霍斯泰特勒在讚揚拉格菲爾德攝影成就的同時,承認他的照片尚未達到驚艷的程度。
“他有哪張照片能像(法國攝影大師)亨利 卡蒂埃-佈雷松那樣對攝影世界産生影響嗎?沒有。打開雜誌,你看不到他的哪張照片能讓你驚訝不已,”霍斯泰特勒説。
霍斯泰特勒認為,拉格菲爾德的照片總是隱藏着其本人的影子,而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讓作品自身“説話”,而不是靠作者的名氣支撐。
《新聞周刊》記者吉夫漢説,今天的時裝界不再遵循藝術的原則,充斥着“膨脹的個性”和灰姑娘式幻想。他認為,拉格菲爾德扮演的天才、藝術大師、全能角色其實是時裝界編織的一個神話。他質疑拉格菲爾德的攤子可能鋪得太大,以至於損害了他的創造力。
被指沒有傳世之作
香奈兒的創始人加布麗埃勒 “可可” 香奈兒1971年去世後,這一高級定制時裝品牌開始走下坡路,一度衰退到除了香水幾乎拿不出其他頂尖産品的地步。拉格菲爾德1983年加入香奈兒後徹底扭轉了這種局面,重現香奈兒的輝煌。
如今,很難想象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紅地毯上看不到穿香奈兒定制時裝的明星。時裝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時裝》雜誌美國版主編安娜 溫特是香奈兒的常客。她戴香奈兒牌太陽鏡,穿香奈兒的時裝出席白宮為歡迎外國貴賓舉行的國宴。
儘管拉格菲爾德在時裝設計方面的才華有目共睹,一些時尚分析師卻認為他沒有設計出真正留有他個人印記的傳世之作。
按《新聞周刊》説法,不少設計師走出了自己的路,如阿爾伯 艾爾巴茨為朗雯創造出獨特的力量與性感融合的作品,以撩人心扉的套頭衫或緞裙為標誌;喬治 阿瑪尼改變了“權力裝束”;詹尼 范思哲以性感卻不粗俗著稱,而拉格菲爾德只是拓寬了一條香奈兒已經築成的路。
香奈兒的鐵桿顧客、美國品牌研究專家埃米 謝伊稱拉格菲爾德只是香奈兒品牌“絕佳的看管人”。“不是這個品牌附屬於拉格菲爾德,而是拉格菲爾德附屬於這個品牌,”謝伊説。
一些分析師説,人們通常能預料到拉格菲爾德的香奈兒時裝發布會的大致模樣,因為他擺脫不了香奈兒的框架,就好像一名爵士樂手即興演唱《乘坐A號列車》,但這仍是比利 斯特雷霍恩的歌。
拉格菲爾德長期為芬迪設計,以染、繪、刮等多種手法使芬迪久負盛名的皮草産品變得更加多姿多彩,然而芬迪最具標誌性的産品仍是西爾維婭 文圖裏尼 芬迪設計的長棍麵包形手袋。
美國時裝技術學院博物館副館長帕特麗夏 米爾斯直言對拉格菲爾德的作品不感興趣,稱這個德國人設計的時裝是“潮流的大雜燴”,“沒有連續性”。
否認努力工作
拉格菲爾德出生在德國漢堡,父親是瑞典人,母親是德國人。不少資料顯示他是1933年生人,但是他自己總説是1938年出生,2009年2月接受法國一家電視台採訪時又説:“我既不是1933年出生,也不是1938年出生。”
拉格菲爾德的父親靠生産煉乳發家,在希特勒上&後帶領全家搬到德國北部一處偏僻的鄉村居住。
拉格菲爾德比別的孩子早熟,他在別的孩子嬉笑玩鬧的年齡已經喜歡上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和托馬斯 曼的《巴登布魯克一家》。“那是我最開始‘正經’讀的書,”他説。
如今的拉格菲爾德依然酷愛讀書。“我上午總是在家工作。這是我的床,它不大。這是我,周圍是書、書、還是書,我在一段時間裏同時看10本書,”他邊在紙上畫着示意圖,邊向英國《獨立報》記者介紹着自己的日常生活。“我最喜歡(荷蘭哲學家)巴呂赫 德斯賓諾莎的書,但是也看膚淺的書和雜誌。我什麼雜誌都看,人物,時裝,把我的大腦塞滿知識。我什麼都想知道,什麼都想看。”
他迷“蘋果”電子産品,喜歡在iPad上畫時裝草圖,在“每個房間擺上一台iPad”。
他小時候不愛和別的孩子玩,不怎麼去上學,在家什麼都學,到6歲時,能講流利的德語、英語和法語。
“我童年時的煩惱就是嫌當小孩兒沒意思,總想長大,我覺得童年好像望不到頭,從8歲到18歲像是過了幾百年。現在的父母對孩子太在意,甚至溺愛,這樣不對,應該讓孩子待在一邊。我就老待在一邊,看書或畫畫,我喜歡那樣。”
拉格菲爾德1955年參加由國際羊毛局主辦的時裝設計競賽,排在後來同樣成為時裝設計大師的伊夫聖羅蘭後獲得亞軍,贏得在皮埃爾 巴爾曼開的高級時裝鋪裏做學徒的資格。3年後,他跳槽到讓 巴杜旗下,在那裏連續工作5年,每年出兩季高級定制時裝。
他的處女秀遭到冷遇,第二次秀場收到一些歡呼聲,但之後的幾季秀場始終沒有聽到好評。在多年辛苦沒有獲得認可後,拉格菲爾德1962年離開讓 巴杜,開始自由設計師生涯,先後與不同品牌合作,其間獲得父母資助,在巴黎開了一家小時裝店。他1972年10月發布的“蔻依”(Chloe)1973春夏時裝系列大獲成功,成為當時的報紙頭條新聞。
功成名就的拉格菲爾德否認自己是個勤奮的人,而把成就歸功於自己對時裝設計的癡迷。
“別説我是個努力工作的人。沒人強迫你做什麼,如果不喜歡做什麼,應該去找別的做。要麼不做,做了就別抱怨……人們買衣服是為高興,沒興趣聽你説為了做衣服受了多少累,”他説,“沒有什麼比現實生活更讓我喜歡,我是個非常腳踏實地的人,我的工作就是讓世界更加令人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