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觀察文字稿-3•15在行動:泄漏個人信息,該管誰?誰該管?
2012-03-27   作者:  來源:央視網
 
  解説:用戶信息洩露案件一發再發,借助高科技盜取信息手段花樣百齣。個人信息安全為何被推向風口浪尖?《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沈竹):這裡是正在為您播出的《今日觀察》,各位晚上好!我是沈竹。大家可能有這樣一個事實的體會,你叫什麼名字,在哪工作,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婚姻狀況,孩子多大,存款多少,股票是多少?購車購房的詳情,這些原本應該是隱秘的個人信息,可能正在被千里之外的一些毫不相關的人掌握得一清二楚。而且他們正在利用這些信息賺錢甚至犯罪。為什麼個人信息的洩露現象屢打不絕,而且越打越盛?有哪些新科技手段已經進入到了這個領域?未來我們個人信息的保護能不能夠通過立法來實現?今天我們將就此展開評論。
  演播室的兩位評論員是我們的老朋友霍德明和張鴻,兩位好!首先我們來通過小片子來觀察一下幾個案例的實情。
  解説:在江蘇蘇州的一所學校裏,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怪事,短短幾天,幾十名學生的存款突然間蒸發了。
  學生1:我查了一下我卡裏的餘額就只有2分錢了。
  顧沂(學生)2:我覺得這個事兒挺懸乎的,感覺突然之間錢就莫名其妙沒了,本來還在手上的,就突然之間沒了。
  解説:學校報案後,警方在成都市高新區的一個網吧裏,抓獲了正在作案的宋明海。遠隔千里宋明海究竟是通過什麼手段竊取到了那些學生的銀行卡號和密碼呢。
  宋明海(犯罪嫌疑人):我下載一些文檔,突然就搜到幾個相關的excel文檔,包含一個叫獎學金的一個文檔,那裏麵包含着身份證號碼,還有銀行卡號,我看到身份證號碼和銀行卡號是成批量成對出現的,我想可能就是什麼批量開卡的,根據所學的知識,我感覺這些卡可能開卡的密碼是有規律的。
  解説:經過實驗,宋明海發現,這些銀行卡的初始密碼就是身份證後6位,而且很多人沒有更改,於是,他登錄銀行的網站,輕而易舉地申請開通了這些卡的網絡支付功能,並特意選擇了通過買賣電話充值卡來套取這些存款,兩個星期,他將44名學生銀行卡裏的5萬多塊錢的存款席捲一空。
  我們的個人信息還可能因為上網購物不知不覺洩露了。前不久,北京的小姚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親切地報出了他的姓名和郵寄地址,説他們公司免費團購歐萊雅化粧品,還贈送300元的充值卡,不過需要繳納298元的進口稅,小姚覺得值,就交了錢,過了幾天,貨來了,打開包裹驗貨後卻傻眼了。
  小姚:這明顯的一看就不是正規的東西,這上面的污跡很明顯,這個劃痕,所以我就説這個不行要退貨,他們説需要&&快遞什麼的,説等電話,他們經理出差了,過兩天才能回來,然後過了兩天,我又給他打電話,完了他們就説,他們經理出車禍了。
  解説:小姚發現,郵寄單上,寄件人的位置寫着北京團購網中心SZT的字樣,寄件人地址一欄寫着回龍觀,上網一查,發現有一些網友和他的遭遇相同,記者電話採訪了北京團購網卻被告知,北京團購網中心SZT是個騙子網站。
  記者:寄件人這塊寫的是北京團購網中心SZT。
  北京團購網(電話採訪):這不是我們的,你們被騙了。他竊取我們通道,然後再給我們的客戶打電話,然後冒充北京團購網中心,他不是冒充北京團購網,這我也挺氣憤的,我找過他們,也給我地址了,給我地址我去他們公司了,用的是假地址,他們就是有個玩電腦玩得挺好的,然後把我們的資料竊走,他可以進入任何一個網站系統,把客戶的購買記錄買走。
  主持人:剛才我們在片子中看到了幾個個人信息洩露,並且被犯罪分子利用之後受到了一系列的傷害,那我就想問了,您是不是也受到過這樣的傷害?我是受到過,今天我就想跟評論員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是不是也受到過同樣的傷害,遇到過同樣個人信息突然別人都知道了,然後電話打到你們這來,然後讓你們受到傷害的情況?
  霍德明(財經頻道評論員):這事我是親身經歷,不是我親身,但是是我在老家的父母親,他真的有這麼個經歷,我的父親現在快90歲了,有人電話打過來,他説我是霍某某,我是您的親戚,老人家電話上沒聽到親戚打電話來了,他就已經血液沸騰了一半了。
  另外還説我在北京認識你的兒子,在某某什麼大學裏什麼的,他都很清楚,我父親就覺得説親戚到這個城來了,我肯定要招待他一下,我這個母親有一點私心,就説你招待嘛,看看怎麼招待,招待最好的館子,我父親把他招待館子以後,第二天怎麼回事,帶了20公斤的黃金到我家來了,帶來黃金以後做什麼,要兌現,這個就是叫爺爺吧,“我們黃金是有這麼一個東西的,老人家能不能夠看看幫我們看看。”20公斤的黃金,很重的,兩個人帶進來的,好,黃金帶進來了,先讓這個老人家怎麼樣,去找個金店去測一下黃金對不對,果然,金店説這個東西是對的,當然不是每一條黃金都是這樣測,測完了以後我父親就動了心了,動心的時候要把其中一個騙子帶他到家旁邊的郵局去,真要提錢買這個黃金,我記得大概一兩百萬。
  主持人:然後呢?
  霍德明:到了郵局,我的父親帶着他去了,那到郵局了,郵局的女同志很有警覺心,看看老人家怎麼一下提這麼多錢,老人家你家裏電話有沒有,打個電話回我家去,我母親在家,因為我母親跟父親倆人同時被騙了,母親説沒錯,有這麼回事,這個老人家就讓他提吧,這個郵局的這位女同志很機靈,您還有沒有小孩,給我一個他的手機號碼,我弟弟正好在,於是,這個郵局的女同志就直接打電話給我弟弟,我弟弟一聽就知道這東西是假的,我説多危險,多危險。
  主持人:我想被這些騙子騙入戲的人還不在少數,張鴻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張鴻(財經頻道評論員):我個人沒有遇到過這種二次傷害,什麼叫二次傷害,就最近一段時間做315我的信息意識特別強。
  主持人:看誰像壞人。
  張鴻:不是,我覺得我的信息本身丟失,就已經是損失,就是受到了一次傷害,無辜的個人隱私損失。
  第二次傷害就是他拿這個信息來傷害我來詐騙我來犯罪,就像我家裏的刀丟了,本身就是損失,然後他拿着這刀子來砍我,那是二次傷害,他説的這就是,他信息已經丟了,然後拿這個刀子去砍他們家人。
  我身邊朋友經歷的最嚴重的兩個拿“刀”砍,不是真拿刀砍,一個是我們的一個實習生,他家在哈爾濱,然後正在上課的時候,他在上課的時候收到短信説,配合我們運營商的一個活動,把手機關掉兩個小時,他就很聽話地把手機關掉了兩個小時,然後大家就可以想像,他家裏就炸掉了,因為有人給他家裏打電話説你的孩子得了什麼什麼病,現在在醫院裏需要你及時匯款,匯幾萬塊錢,家裏人一打電話手機關機,那可能就是真的了,家裏就在準備匯錢的時候,就湊錢不那麼容易,好不容易湊齊了,正準備匯的時候,兩個小時到了,然後家裏人怎麼着又不小心又撥了一下他的電話,一下通了,説他正在上課,才知道上當。
  還有一個朋友,就我們同事去上海採訪,就在他登機的那一瞬間,登機要把手機關掉,他家人收到了電話,所以你就想像他多麼精準,讓他家人打電話,説他出了交通事故,然後家裏人趕緊把錢匯了,好在這個行程不是特別遠,然後他家人也是湊錢不容易,不像霍老師家人一下就能去銀行取錢。
  主持人:對,他們總是能找到能關機的時間,然後把這個事情安排得前後精準。
  張鴻:就説明這裡邊的分類,精準的服務,這裡邊後面的産業鏈已經到了多少精細化的程度。
  主持人:我相信兩位評論員是不是也勾起了您對個人信息洩露之後被傷害的痛苦的回憶,我們也做了一個網絡的調查,我們調查這麼幾個問題,一個是“私人信息洩露給您帶來過經濟損失和人身安全的威脅嗎?”有過的受調查者達到了38.2%之高,沒有過的為61.8%。
  第二個調查問卷我們詢問大家的是,“您認為個人信息洩露主要途徑有哪些的時候?”觀眾是這樣回答的,非法信息買賣的佔到了41.6%,個人網上註冊洩露的為34.9%,銀行或保險公司洩露的為12.9%,其他為10.6%,看來非法信息買賣是最高的一個比率。
  這兩年我們看到個人信息洩露的案件屢有發生,不僅如此,他們跟高科技的手段結合在一起的也越來越多,高科技的手段高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我們再來通過一個小片子了解一下相關的案件。
  解説:有的騙子甚至還會借助一些高科技手段讓你防不勝防,一天中午,江西泰和縣深泰公司的張經理,正坐在電腦桌前,手機響了。
  張經理:我一般接電話都會看來電顯示,對方這個電話熟不熟悉,然後我再接他電話,電話一響,我一看這個電話是縣裏面領導的話,他説問我在哪,我説我在辦公室,他説你方不方便説話,我説你説什麼事,他講我現在碰到點麻煩的事情,你的資金現在怎麼樣,我説什麼事,你能不能借點資金給我,我挪動幾天。
  解説:領導突然張口借錢,張經理是既意外又緊張,挂了電話後,張經理有點摸不着頭緒,這時電話又響了,張經理一看,還是剛才打電話的人,這次他沒有寒喧,而是直接告訴了張經理一個賬號,讓他馬上把18萬元錢打過來,張經理還是覺得事情有些蹊蹺,於是,撥通了縣領導的電話想核實一下。
  張經理:他説什麼事,我説你是不是向我借錢,他説沒有啊,我説他現在把你的賬號都發到我手機上了,他説你拿過來我看一下。
  解説:張經理趕緊報案,犯罪嫌疑人又是怎麼準確獲得這些電話號碼和個人信息呢?犯罪嫌疑人毛建華交代,他是偶然從網上看到有人賣修改來電顯示號碼的軟體。
  毛建華(犯罪嫌疑人):就是説把手機的號碼可以任意顯示成另外一個號碼,我就感覺好奇,就這樣跟他對起話來。
  解説:於是,毛建華花了200元購買並學會了這個號碼任意顯軟體,然後糾集幾名犯罪嫌疑人分頭去購買通訊錄、銀行卡,通過技術手段,警方終於發現犯罪嫌疑人在江西贛州某地,警方連夜前往贛州實施抓捕。
  周義深(江西省泰和縣公安局經偵大隊大隊長):進去以後我們一看他電腦是打開的,正在玩兒電腦,另外一個邊上放着幾個手機,正在拿手機跟我們這個張總&&,説這個錢怎麼還沒到位啊。
  解説:有關個人信息再來看一組調查數據,“您認為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意識強度為?一般的佔49.9%,強的佔29.1%,弱的佔21.1%。
  ”您覺得需要保護的個人信息有哪些?“個人基本信息佔34%,證件號碼佔31.5%,&&方式佔26.1%。
  主持人:其實我們看了這個小片子之後非常擔心,因為所謂的改號軟體任何一個人打過來的電話可能都是顯示的是我的親人,或者我熟悉的人的號碼,那這樣的話確實讓我們覺得高科技的手段跟個人信息的洩露結合在一起,是防不勝防的一個局面,個人信息真的就管不住了嗎,兩人看到的局面是什麼樣子的?
  霍德明:個人信息管不管得住,我想用正面跟反面的方式看,第一個我記得我小時候看到科幻片,我走到商店裏去,馬上他就會告訴我説,我要買的東西在哪。其實現在假如説我到一個購物中心,我真的很希望隨時有人發短信告訴我,霍先生,你要買的某某衣服就在什麼地方,最便宜的,這個東西它能夠及時通知我,這是一個現代科技的一個進步,沒有話説吧,但是這是正面的;反面就是説,他怎麼知道我要什麼東西?肯定是我原來透露這些東西,第一個解決方式就是不洩露這些個人信息,我覺得還是不太實際。
  主持人:根本不可能,你買房子你去銀行怎麼能不洩露呢。
  霍德明:沒錯,第二個就是我經濟學上我就想了,最佳的犯罪率其實不是零的,如果是零犯罪的話,社會付出的成本很高,是我們回避這個問題,不能回避它,就是要把管理成本考慮進去,社會管理成本考慮進去,怎麼樣能夠讓個人信息,既使是洩露,但是它往正面方面的應用。但是如果變反面,變成詐騙的話,那應該在社會上面有這種供給,什麼供給,就是幫助個人能夠減少被詐騙的可能,我們想想看,當初軟體或者是電腦發明的時候,沒有這個病毒這個玩意,後來現在反病毒的這麼一個産業很大了,是不是,現在既然有這麼多垃圾的那個東西,以及我們個人信息可能有各式各樣的漏洞,為什麼不能有一個什麼”鐵門塞客“,我不知道該怎麼説,讓我們大家把個人信息的保護好像有一個保鏢的這麼一個概念出來。
  主持人:防火墻。
  霍德明:防火墻,如果做到這點的話,這也是正面産業的一個好的範例。
  主持人:可以激發一些市場化的東西。
  張鴻:對,我們其實一直呼籲靠政府來解決,霍老師提供的思路是靠市場化也能部分解決。其實你看現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這個社會正在走向霍老師小時候看的科幻片的路上,就是只不過我們不是在超市裏直接告訴我我需要一個洗髮水,需要什麼一個牙刷,而是我在某個別的地方,曾經表露過比如説我想租房,然後立馬我手機隨時隨地可能會收到有租房的信息。
  主持人:對。
  張鴻:我在婦産醫院有了一個兒子,然後緊接着在其他地方,因為我有奶粉的需求。
  主持人:什麼月嫂、奶粉、小孩衣服全都來了。
  張鴻:你想就有點像科幻片裏的大超市,一進去,只不過他現在龐大了,現在已經因為沒有限制,所以擴大化,擴大化意思就是在我不需要的時候也告訴我,在我沒有表達這個欲求的時候他也把我的信息拿過去,然後進行了組裝。比如説他拿到我的車的信息,房子信息以後,他不管我出租不出租,賣不賣車,需不需要潤滑油,他不管這個,他把那些東西然後細化、分解,然後出賣給下一家公司,這也是一個大的産業,所以我們沒有控制的時候,這邊形成了一個大的産業鏈,所以這就是不好的那一面,所以現在我們其實是無解的。
  主持人:無解。
  張鴻:其實因為我們走在那個路上,服務更加精細化,服務更加好,但是在你沒有控制的時候,尤其是科技發展的前提下,當我們有了手機,沒有手機的時候不存在這個問題,沒有電腦時候不收郵件,沒有垃圾郵件的問題。所以當出現了這些東西的時候,你的所有的監管、法律等等這些東西還沒有跟上,他們跟上了,那些人跟上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其實是,因為在幾年前很難想像我們面前的電腦可能會被別人控制着,他就可以通過……就我們改號軟體其是不就是這樣的嗎。
  主持人:對。
  張鴻:他通過裏面蒐集了大量的人的&&方式,然後就可能把你很多東西就破解掉。
  主持人:包括盜用信用卡裏的錢,他們都通過遠程電腦就可以完成。
  張鴻:對。
  主持人:原來有一首歌叫《明明白白我的心》,我們的個人信息能不能做到明明白白,既然公開,各個渠道要登身份證號碼,要登記個人信息成了不可避免的生活方式的話,那麼保護我們的個人信息是不是要用更高的科技手段,更多的一些監管,更多的授權方式來處處地建立起這樣的防火墻?我們的時代肯定是在路上,我們的跑步速度是不是能趕上這樣一系列的商家,所謂的商家。我們稍事休息,繼續評論。
  解説:個人信息保護問題觸目驚心,保護個人信息最有效做法有哪些?立法、企業自律和公眾監督怎樣三管齊下?《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歡迎繼續關注《今日觀察》,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個人信息的洩露問題,既然這樣的洩露已經開始氾濫成災屢禁不絕,這樣的案件是不是也層出不窮呢?我們再來通過一個小片子了解一下。
  解説:今年3月20號,北京大興區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倒賣個人信息案。黑龍江省尚志市的吳春魁無意中在網絡中獲得了一個所謂的掙錢門路,買賣個人信息,於是,他通過網絡QQ群從別人那裏以每條5分至8分錢的價格買入個人信息,又通過互聯網群發小廣告尋找買家,再從網上將公民個人信息以每條5分到1角錢出售,通常公民信息的價格根據信息的新舊情況而定,新的貴一些,舊的便宜一些,按包買人民幣50元至120元不等,在1年多的時間裏,吳春魁通過這種方式獲利2萬多元。
  公訴人(北京大興區法院):被告人吳春魁於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間在本市大興區富強東裏15號樓3單元502租住地內使用電腦在互聯網上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公民個人信息牟利,經鑒定在其&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中發現公民個人信息14萬5千余條。
  解説:在旁聽席上,吳春魁的父親、兄弟姐妹,還有女朋友都坐在他的身後,看到家人為他揪心的表情,吳春魁當庭落淚,稱自己現在後悔不已。
  吳春魁(被告人):都是想為了掙點錢,多一份收入自己開銷不是能減低一下,但是不知道犯法,如果要知道犯法根本就不能做,自個現在工作也丟了。
  解説:此案,法院沒有當庭宣判。
  主持人:節目進行到這兒我們又做了一個網絡調查,我們的題目聚焦的是”我們應該怎麼樣避免個人信息洩露問題的出現?“那這個問題其挺難的,我們看看大家的一些答案,投票完善相關法律佔到了27.8%,投票增加違法成本的佔到了7.4%,投票加大執法力度的為13.3%,佔比最高51.5%的人選擇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意識,看來大家都挺節約這個社會成本的,都希望用最少的成本換來最大的效果,那兩位如果選的話,你們會選擇怎麼保護個人信息呢,這四個選項?
  霍德明:你剛剛提了這些網絡調查就缺了我提到的那個玩意,要增加社會捍衛個人信息的商業機構,這個誘因是很重要。
  張鴻:市場化。
  霍德明:市場化。
  主持人:有沒有先例?
  霍德明:我們前面已有防毒軟體這是非常好的先例,你有毒就有防毒的,當然這個毒永遠會存在的,將來還有更多的毒,但是我防毒也要再升級,如果説光是靠法律,經濟上這是沒有誘因,因為法律永遠跟在後面,要在之前就能夠杜絕它的話,我覺得以前叫做保鏢吧,現在科技化時代,我們有電子保鏢或者各式各樣的鼓勵出現這種電子保鏢,讓個人信息它既然不能夠完全被堵起來,就讓它不好的機會來減少,這我覺得防毒軟體或者各式各樣的想法,就要從經濟學的誘因方面來想,如果説誘因上面你剛剛講這個網絡調查再多一項,可能我們的老百姓或者企業家們,他會有更多的這方面的對社會上有正面的貢獻,對個人來講,你如果説個人信息他要自己怎麼樣保留,那是非常微乎其微的事。
  主持人:但是霍教授,我要問張鴻了,比如説現在我們的個人信息,比如説我的,我在聽你們倆説話的時候,我覺得我的個人信息已經在隱秘的市場中被賣來賣去的,成為很多二道販子的一個賺錢的工具了,現在已經散落在市場中的個人信息,我們該怎麼辦?
  張鴻:存量的非法交易市場裏邊的這些信息,所有的現在我們提到這四個辦法,它解決,即使今天就生效,可能解決的是增量的問題,就是下一個不被傷害,但是存量其實是無解的,它還在那交易着。所以只有你受傷害的時候,你可能採取司法的手段、法律手段,但是現在我們幾個片子裏邊也看到,你通過司法的手段你也找不到這個人,他給你發個快遞,居然他能給你發個快遞,然後快遞公司都找不到這個人,這不僅僅是我們要提高安全意識能解決的問題。而且我覺得很多人選擇提高安全意識,一當然是他們覺得自己要承擔一些社會責任,但是就我個人來説,我可能也會選擇提高安全意識,但是即便如此,我們是不是在侵犯我們,他犯了刑事的時候,是不是《刑法》的(修正案)已經有作用了,那就需要我們加大執法力度,其實結果是增加他的違法成本。
  但是今天我們看到如此氾濫,那某種程度上,其實證明我們前面那幾條做的並不夠,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315到現在,有兩個案子我覺得就是特別淺顯的錯誤,一個是315期間我們曝光的一個,罪犯説我拿到這些人身份證號和銀行卡號以後,我就猜密碼,然後用他的身份證,用他出生日期生日,基本上20%的概率能猜對他的密碼,就能轉走他的錢。
  所以我們真的要動一點心,還有一個就是今天我們播的這個片子,就是他拿到了一個學校的集中辦卡的一個記錄,然後就用後6位,你的身份證後6位,因為那學校偷懶,他全都設定了身份證後6位的密碼,然後就也破解了,把同學們的簡歷全轉走了。
  所以我就説,我們真的要在非常低的技術含量這個層面要提高一些警惕。
  主持人:我就擔心很多電視機前的老人,因為個人信息的防範,很多騙子,很多犯罪分子他們沒有什麼道德底線,他們專騙這些家長,而且包括我的幾個同事被騙也是老人相信,因為老人他愛孩子,他又容易相信別人,經常是一些受害者很大的一部分,那對這些老人你們想説點什麼?
  張鴻:只能説,我們囑咐,我們不停地囑咐,不停地囑咐,然後孩子不斷地跟家長説,説我的電話號碼,你遇到什麼事的時候,再反復跟我核實一下。
  主持人:對,如果我沒開機,你冷靜一會,不要着急。
  張鴻:對,只能是這樣,然後當然我們要期待着警方能迅速地破案,讓這些人增加違法成本。
  主持人:對,霍老師您也是特別理解老年人的一個學者,您在面對老人相信這些事情的時候,除了技術上的手段,能不能囑咐他們一些話?
  霍德明:像我父親、母親,我已經跟他講了很多次了,這次包括過去10年中間,我不記得第十次,還是第十一次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今日觀察文字稿-315在行動 誰為垃圾短信負責? 2012-03-26
今日觀察文字稿-315在行動:銀行卡遭盜刷 損失該誰陪? 2012-03-22
今日觀察文字稿-315在行動:孩子的玩具 是否真安全 2012-03-21
今日觀察文字稿-我的個人信息 誰在買賣? 2012-03-20
今日觀察文字稿-3•15在行動:愛眼還是害眼?慈善還是假善? 2012-03-1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