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借“創新生態系統”追趕中國
2012-03-27   作者:記者 毛曉曉/新德里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今年兩次公開&&,印度在世界科學領域的地位正在下降,已經落在中國後面。自2005年當選總理以來,辛格幾乎每年都強調要增加科研投入,改變現有科研機構過於官僚化的狀況。近期,辛格又提出建立一個“創新生態系統”,以打破原來科研與市場脫節的局面,增進科技界與企業界的合作,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産力。
  辛格今年1月在印度年度科學大會上説,將在2012—2017年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將科學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從目前的0.9%提高到2%。早在2000年,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就&&,要在五年內把科研投入提高到GDP的2%。
  印度國立科學技術與發展研究所科學家卡班達自1980年開始從事印度和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政策研究。他説,中國的科學論文從1990年的6509篇增長到2007年的9.48萬篇,增長了近15倍,而同期印度的論文産出僅從1.01萬篇增加到三萬篇。印度在專利數量方面也遠遠落後於中國。他認為,印度需要在科研開支和政策項目方面更加主動,而不是陷入對中國的“恐懼精神疾病”。
  印度政府及社會各界在因中國“趕超”而感到焦慮的同時,也對自身科技發展遲緩的原因進行反思,並採取了一系列革新舉措以期扭轉不利局面。
  一是呼籲改變官僚體制,增強科研主動性。有分析認為,印度官僚主義嚴重,政府效率排名低下,即使研發預算增加,資金的有效使用也受到阻礙。印度生物科技部秘書、疫苗專家基尚班説,“如果不進行體制改革,資金投入增加將是無用的”。
  印度國家科學院主席維賈揚2010年發表遠景報告時説,印度科學發展有四個關鍵問題:官僚化、等級制度、缺乏自主性、科學家缺乏各層次的廣泛參與。雖然印度經濟自由化已有20年,印度科學機構“仍然沒有改革”,深受官僚控制和科學自主性喪失等問題困擾。
  二是反思教育體制弊端,着眼教學與科研結合。據印度科技部公布的數據,印度每100萬人中有研發人員110人,低於巴西的324人、阿根廷的715人、埃及的493人和中國的633人,而指標最高的芬蘭為7431人,美國為4526人。這個指標顯示,印度嚴重缺乏培養科技人才的戰略和體制。
  印度1942年設立科學和工業研究委員會(CSIR),作為印度獨立後政府發展和科研管理的核心機構,其主席職位由總理兼任。曾在2006年至2008年任CSIR聯合秘書的尼基萊什貢説,印度人才結構“頭重腳輕”,多數CSIR實驗室缺乏青年研究員。
  美國《科學》期刊今年2月刊登了關於印度科技發展的專題系列文章,其中《印度崛起》一文中提到,印度的科技教育是其科技發展的一大挑戰。文章説,根據西方的標準,印度缺少培養關鍵研究員群體的機構院校,全印度生物領域的研究人員甚至比波士頓還少,其他科目也有類似問題。
  印度大學的本科教學與科研脫節,這與印度獨立後採用蘇聯式的學術體制有關。直到10年前,印度科學界才意識到,需要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培養科研人才。
  三是通過擴建機構和設立獎金留住人才。印度的科研人員聘用機制也存在問題,論資排輩現象普遍,新人晉陞機會有限,沒有採用績效激勵機制。不少高級畢業生涌向入門薪酬較高的信息技術行業,科研人才傾向於到海外深造,這使印度研究室缺乏有創造力的青年研究員。
  為解決這個問題,印度政府過去五年建設大量新的教育和研究機構,這被視為是194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教育研究機構擴展。但批評者認為,這些機構缺乏高水準的教師隊伍支撐,導致師資力量分佈更加不均衡。
  印度政府部門最近推出資助青年科學人才計劃,計劃在五年內投入五億美元,對高中優秀生給予125美元的補助,明年年底接受這一資助的學生有望達到100萬人。印度生物科技部正與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創立為期五年、數額達1.4億美元的獎學金計劃,用以資助375名青年研究員。生物科技部官員艾亞爾説,“現在我們也有能力改善環境,讓博士後留下來”。
  四是建立“創新生態系統”,強化科學與産業對接。尼基萊什賈認為,CSIR在指導産業研究、培養研發人才和促進工業發展方面做得不夠,除資金問題外,與産業脫節也是重要原因。
  印度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業技術應用比率只有5%至10%,而中國約為50%,美國是80%。尼基萊什賈説,近年來CSIR與産業之間的&&有所弱化,因為CSIR的37個實驗室和分支中心或是在進行重復研究,或是進行與産業不直接銜接的基礎研究。
  尼基萊什賈認為,印度政府補貼佔科研投入的比例高達77%,致使科研重點由政府主導,研發的需求和重點“仍由幾個資深科學家決定”。尼基萊什賈説:“印度的科研狀況多年來沒有改變。德國1948年設立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與CSIR的功能和預算類似,卻培養出了17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CSIR沒有培養出一位。” 
  卡班達認為,資金投入應在合適的領域産生成效。印度的優勢在生物技術、化學、制藥、民用核能、信息技術和商業管理等領域,但在把科研成果轉化成創新和增值産品中面臨問題。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和印度理工學院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缺乏助推力。
  辛格&&,印度需要建立一個“創新生態系統”,即科學組織、産業界和各個機構為創新觀念提供啟動資金,管理者要訂立嚴格標準。他説:“必須向創新者發出挑戰,以産生社會所需要的解決方案,而且必須培育和迅速轉化有潛力的創新解決方案。”制定五年規劃的計劃委員會2009年設立了一個創新專家組,目的是利用科技創新促進印度經濟發展。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創新“生態系統”催生國際金融中心 2008-05-20
公報顯示:杭州灣生態系統連續4年"不健康" 2008-04-10
物種大滅絕改變海洋生態系統 2006-12-04
物種大滅絕徹底改變海洋生態系統 2006-12-04
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年總價值10萬億元 2010-05-21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