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央行的一份題為《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條件基本成熟》的專題報告顯示,央行已就資本賬戶開放等問題開始了相關路徑的討論,並認為資本賬戶開放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這份報告也提出了資本賬戶開放的明確路線圖,具體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安排,即1年至3年內放鬆有真實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資管制,鼓勵企業“走出去”,這是因為直接投資本身較為穩定,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小;3年至5年內放鬆有真實貿易背景的商業信貸管制,助推人民幣國際化;5年至10年則加強金融市場建設,先開放流入後開放流出,依次審慎開放不動産、股票及債券交易,逐步以價格型管理替代數量型管制。
這樣的一個“三步走”策略,事實上是一條“先易後難”的政策路線,也符合目前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現狀。
該報告公布後,被市場認為中國有意加快實施資本賬戶開放的步伐。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按照這份時間表,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步驟似乎也與“十二五”規劃中提到的“到2015年實現資本項目基本可自由兌換”存在着一定的時差。
當然,央行的“謹慎”並不是沒有道理,資本賬戶開放將打通境內外市場,並導致資本流動更加無序和隨機,對於不夠穩健的金融體系來説,這很可能成為夢魘。亞洲金融危機表明,如果沒有靈活的市場機制和成熟的國內金融體系,沒有利率和匯率之間的靈活互動,整個金融系統在危機來臨時將不堪一擊。
也因此,央行必須關注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高速發展。到今年底,人民幣在香港的存量很可能達到8000億元至10000億元的水平,儘管其規模僅為國內人民幣存款規模的1%,但已對國內産生了明顯衝擊。
這些衝擊,既包括離岸人民幣匯率變化及對境內匯率的影響(某種程度上挑戰着央行通過調控匯率的政策權威),也包括已出現的利用境內外利差匯差進行的套利操作,如不具備貿易背景的企業通過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來向國內輸送相對廉價的資金。
這事實上意味着資本賬戶的變相開放。如果這樣的交易越來越頻繁,那麼中國是否將面臨被迫的資本賬戶開放,而央行帶有學術討論性質的“10年時間表”是否將很快不合時宜。
所以,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面臨多重考量。首先,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打開離岸市場窗口,通過離在岸市場互動倒逼國內金融改革與開放;另一方面則希望這種開放遵循嚴格的次序,以防範可能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綜合考慮,中國需要解決的,仍然是利率市場化改革,以此來推進境內金融體系的抗風險能力,並配合匯率形成市場化機制的形成,而非單純將目光放在資本賬戶開放的路徑上。
所以,在資本賬戶開放的討論和時間表中,金融主管部門的風險意識必不可少,但也需認清現狀和目前的金融形勢,不可將兩者脫節;此外,改革的次序不能光考慮“先易後難”,而應該更多地從經濟和金融全局進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