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頻發的並購案例表明,中國企業正在加快海外資源布局的步伐。2月17日,中國五礦收購Anvil礦業有限公司100%的股權一案宣告完成,作價約13.3億加元。2月2日,國家電網以3.87億歐元成功購得葡萄牙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傳輸公司——國家能源公司(RENE)25%股權,成為央企首次進入歐洲國家控制的電網公司的標誌性交易。2月21日,中海油以14.67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圖洛石油公司在烏干達三個勘探區各1/3的權益的收購,該交易是2月交易金額最大的案例。 此外,今年1月宣布資源並購的企業共有8家,吉林吉恩鎳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中石化、中國黃金、中國中化等國內大型公司都位列其中。 來自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中國並購交易市場回暖趨勢明顯,其中製造業、能源及礦業的案例數量居前,而在交易規模方面,能源及礦業高居榜首,完成交易規模121億元,佔比達46%。 清科集團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2月共完成9起海外並購案例,披露金額46.52億美元。這些並購案例主要分佈在能源及礦産、金融、機械製造等六個一級行業,其中4起分佈在能源礦産行業。在2011年全年,中國海外並購市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其中,能源及礦産是海外並購領域裏最為活躍的行業,並購案例數量為21起,佔海外並購案例總數的19.1%,同比增長31.3%;同時,從披露金額的並購總金額來看,能源及礦産行業規模仍然是最大的,為147.2億美元,佔海外並購總金額的52.4%,同比增長63.07%。 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安海軒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中國能源礦業海外並購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都出現了雙增的趨勢,且賣方所在的區域以歐洲為主,特別在歐債危機影響較大的區域或經濟持續不景氣的國家較為頻繁。 業內人士分析,今年全年中國能源礦産海外並購將會愈加頻繁。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陳叢威對記者&&,在歐債危機帶來的低迷的全球經濟環境下,不少優質項目存在價值低估,這為有着技術升級、市場擴張等需求的中國企業提供了海外並購的難得機遇。預計2012年將有更多中國企業瞄準歐美國家的海外並購,能源及礦業仍然會是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主要目標。 但是伴隨着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熱潮,投資面臨的風險也在累積。在今年的兩會上,就有不少代表委員&&,雖然歐債危機等因素使目前並購價格較低,但是企業也須權衡利弊,不要盲目“抄底”,在世界政治與經濟都存在巨大變數的2012年,尤其要注意風險防範。 全國人大代表、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從估值的角度,現在投資歐洲確實是好時機。不過以復星的經驗而言,選擇投資機會不能只看價格,更需要考慮海外投資是否能與國內的發展産生協同效應。此外,不建議有些企業採用一定要控股的做法,而是要尋求和選擇有價值的合作夥伴,“一是要給對方帶來價值,産生協同效應;二是追求一個合適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股比結構,比如20%至30%就比較合適。因為畢竟海外企業跟中國企業還不熟悉,對中國企業多少有些擔心,以這種方式的話,別人比較容易接受。” 資源性行業在進行並購時,往往更加容易遭到當地投資審批機構的否決,政治、經濟、環境、文化以及管理等各方面的差異都容易增加海外並購的風險。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建議,企業不妨採用“産融結合”的方式進行海外並購,與PE等專業投資機構發揮協同效應,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因為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為産業集團提供龐大的資金和現金流,促進産銷的順利進行,還能夠與金融機構的豐富海外經驗互補,以順利完成企業並購、重組及風險轉移的過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應該説當前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最好時機,但同時風險也比較大。防範經濟風險首先要選好項目;第二,要選好合作夥伴,好的合作夥伴會幫你解決很多問題;第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選好産品和市場;最後,就是看清楚對方國家的政策特別是外資政策、外匯政策、政府的鼓勵政策。 民建中央在《引導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中&&,海外投資對國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是一個新課題,具有較高風險。企業要通過多種途徑,構建多元化的人才體系;應借鑒國際通用的管理模式,引進世界先進的管理方法,執行國際規範的管理認證標準,加快企業治理結構改造,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推進對外投資項目本土化。 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之外,委員們還呼籲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構建風險防控體系。致公黨中央在《積極拓展境外投資 提升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中&&,在境外投資主體中,民營企業佔最大比重,但這些民營企業經驗不足,需要政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為企業提供包括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分析在內的各種信息、融資優惠和財稅補貼、風險預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