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二年,經濟發展中新的挑戰與機遇為兩會代表和委員所關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代表和委員&&,目前的種種情況和數據預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滯緩和通脹壓力並存的狀態將持續。受國內外兩方面因素疊加的影響,中國經濟在2012年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有效供給不足與需求不振並存,即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和動力失衡。於是,在追求結構平衡中尋找應對之策,自然成為今年宏觀政策的必然選擇。代表和委員&&,內外因素都需要我國在需求結構、産業結構、區域結構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整和優化。
全球經濟 滯緩與通脹並存
接受記者採訪的代表和委員&&,今年全球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增速減緩與通脹壓力並存,我國需要密切跟蹤、全面分析、積極應對。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鏗&&,“歐洲的財政和金融困境所帶來的風險成為當前市場關注的焦點,這加劇了市場波動。全球經濟增速滯緩和通脹並存的局面仍然將持續。”
聯合國最近發布的《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説,在經濟緊縮政策和部分歐洲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影響下,2012年歐洲經濟形勢嚴峻。報告預計,2012年,歐盟經濟增長率將僅為0.7%,低於前一年。受此影響,全球經濟增速減緩。
全國人大代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郝如玉説,“目前有數十個國家的央行開始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美國的QE3也可能推出,所以今年全球通脹的水平可能比較高。”
對於中國的經濟形勢,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德水錶示,由於要完成“十二五”的約束性指標,今年經濟增長減速的可能性很大,但這是主動的,也是良性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今年我國通貨膨脹同樣將帶有明顯的國際輸入型特點,目前許多國家央行開始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同時我國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國內流動性過剩、勞動力成本上漲等也是引發和加劇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
接受記者採訪的代表和委員&&,首先,隨着今年資源稅改革方案的實施,煤炭、金屬、天然氣、原油等價格的上漲將逐步推高原材料和生産成本。
其次,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已經告罄,人工成本繼續攀升是今後若干年的趨勢,這也將推升通脹的預期。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來看,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同比增長17.9%,其中農民工工資水平上漲了21.9%;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長14.1%。
其三,投資過快增長對物價的拉動作用逐步顯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和2010年固定資産投資名義增速為30%和23.8%,實際增速為33.2%和19.5%;2011年1至11月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4.5%。因此,在今後一段時間,我國物價仍存在較大的上漲壓力。
其四,美國、歐盟等普遍採取量化寬鬆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由此推高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必然影響我國進口原材料的成本。以國際油價走勢為例,由於歐洲的債務危機和美國的經濟放緩,前一階段石油需求有所走軟,國際油價也因此回調至百元以下。2012年,隨着美國經濟的復蘇及歐債危機的緩解,國際油價再次回升是大概率事件。
核心原因 經濟結構失衡凸顯
接受記者採訪的代表和委員&&,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綜合表現在“重外需輕內需”、“産業結構不均衡”、“城鄉二元化”、“區域結構不平衡”等方面。因此,受內外因素的影響,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已顯得相當緊迫。
“由於全球經濟放緩和國內經濟結構性問題凸顯,2012年,中國經濟將呈現一個明顯特徵:拉動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動力結構)嚴重失衡,這將客觀約束經濟增速。”全國政協委員鄭新立&&。
數據顯示,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中,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仍是政府主持下的固定資産投資。近三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平均增長30%,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7%。相比之下,消費增速依然乏力,近三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同比僅增長15%,明顯低於經濟危機前水平。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私人消費在中國GDP中所佔比例大幅下降,目前僅為36%,這反映出中國依賴投資作為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接受記者採訪的代表和委員&&,産業結構的不合理現狀依然嚴峻。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第三産業佔GDP的40%,而在發達國家,第三産業佔GDP的比例一般都是70%到80%。
鄭新立委員&&,第三産業發展滯後是産業結構中的突出問題。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第三産業落後,造成就業矛盾突出,制約經濟發展。我國急需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第二産業的狀況,加快第三産業發展,使一、二、三産業結構相協調。
有專家認為,中國第三産業嚴重落後的有三個方面:一是研發、物流等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滯後;二是現代中介行業發展滯後,會計、審計、法律、價格評估、招標投標等市場中介服務組織的規模和效率沒有得到真正提升;三是社區服務業發展滯後。
除需求結構、産業結構失衡外,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問題也需要着力解決。
與中國經濟結構失衡問題相對應的是失衡的世界經濟,但目前全球範圍內已開始進行結構性的調整。最近,許多機構的研究報告都認為,世界經濟的需求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內需已走上前&。世界銀行最新研究報告稱,發達經濟體被迫改變負債消費模式。美國消費信貸2010年2月以來連續18個月放緩,美國民眾的消費習慣有所改變,傾向更為謹慎。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開始更多轉向擴大內需。
另外,世界産業結構基本趨勢和特徵是,全球工業化重心正在轉向東半球;先進製造業推動工業結構升級加快;服務業向高附加值、知識密集方向加快發展。
“正由於全球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問題,世界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發展模式深度轉型所形成的‘倒逼機制’,是化解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矛盾的現實需要,也將形成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全國人大代表辜勝阻&&。
宏觀選擇 尋求經濟新平衡
經濟學家吳敬璉&&,“中國經濟運行狀態是在對國際市場高度依賴的全方位開放系統中發生的,是供給、需求和成本等因素複合推動的結果,因此對當前的困難應統籌考慮、全局謀劃、綜合治理。”
鄭新立委員&&,“我國在需求結構轉變方面,經濟增長要從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轉變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發展,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他説,應着力採取擴大就業的政策,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時要盡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消除居民的後顧之憂,使其有能力、也有信心消費,從而將居民的潛在消費能力轉化為現實的需求,為經濟結構調整提供現實支撐。
對於産業結構調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雲春&&,“十二五”規劃從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我國後工業化時期現代産業體系的發展路徑。他建議“十二五”的第二年需要緊扣這一政策指向,看清危機後世界産業格局的發展趨勢,圍繞傳統製造業轉移和升級、培育和發展新興産業、提升現代服務業規模和效率三條主線,構築起中國經濟的下一個支點。
“對於傳統製造業,一個重要的政策取向即是要順應國際産業發展趨勢,採取差別性的區域經濟引導政策,實施傳統産業有序轉移,我國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産業轉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二是積極進行傳統製造業的技術改造和産業升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重點産業調整轉型升級”課題組測算,未來3年新能源産業産值可望達到4000億元;2015年環保産業産值可達2萬億元,信息網絡及應用市場規模至少達到數萬億元,而數字電視終端和服務未來6年將累計帶動近2萬億元的産值。
接受記者採訪的代表和委員&&,“十二五”期間需要從三方面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一是要大力發展面向生産的服務業,以發展生産服務業為重點,帶動我們整個服務業加快發展。二是要規範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務業,要大力發展社區衞生,家政服務、養老托幼等社區服務業。三是重視改善面向農村的服務業。
區域經濟平衡發展也是代表和委員討論較多的問題,接受採訪的代表和委員&&,近兩年國家陸續&&了多個區域振興規劃,加快區域經濟發展與振興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國家核心功能區建設將進入實質操作階段,區域差別和不平衡問題也將在“十二五”期間得到一定的改善。
全國人大代表鄭功成&&,“城鄉結構優化與調整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一環,其基本任務就是要縮小城鄉差別,實行城鄉一體化。”
接受記者採訪的代表和委員&&,為了推進“十二五”第二年的結構調整,今年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也應體現出“結構性”。應突出“有保有壓”的方針,對農産品生産、國內消費、新興産業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