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物價居高不下,普通投資者寄望於理財産品能夠跑贏CPI,紛紛購買了各類銀行理財産品。但《金融投資報》記者經過連日來的調查和梳理發現:不少銀行工作人員強推網銀、捆綁銷售理財産品、隱瞞投資風險、推銷信用卡、售賣基金……生硬推銷、死纏爛打,讓市民感嘆銀行業務員賣産品為啥比保險推銷員有過之而無不及?
超16萬億!這是銀行2011年發售理財産品所募集資金的總數。根據資訊統計數據,2011年銀行理財産品發行量突破2萬款,同比增長97%。本質上,銀行理財産品變得豐富對老百姓來説是好事,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被投資者譽為“安全的銀行理財”也會露出凶險的一面:渣打銀行澳元理財産品虧損95%,被網友稱之為“絞肉機”;建行産品到期莫名蒸發近1%收益,被戲稱為“吸金黑洞”……
在調查中《金融投資報》記者發現,不少銀行業務員為實現銷售,採用各種手段誘使客戶購買理財産品、基金、保險等,及至産品出現虧損消費者才發覺,而往往因為銷售時銀行員工的“承諾”多為口頭,難以留存證據,不少消費者只能“自認倒楣”。
理財經理是“大忽悠”?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某銀行的“理財建議”下,77歲的林老太原打算用作存款的數十萬元先後“變臉”成了基金、保險等理財産品。最為離奇的是,銀行“忽悠”老太太購買的投資連結險,不僅毫無保底,且投保年齡竟是“出生滿60天至65周歲”!
據悉,銀行客戶經理游説林老太將儲蓄的48萬多購買了41.7萬的基金和5萬元的分紅險。此後半年,銀行“幫”老太太贖回41.7萬基金,轉而再次購買了43.5萬保險。至此,老太太在銀行共持有48.5萬元的保險。而這些資金都被投入偏股型賬戶,由於股票市場大幅波動,林老太投入的48.5萬縮水至29.47萬元!
其實,這種問題在我們身邊經常發生。《金融投資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在銀行內的工作人員藉&銀行的公信力,很容易得到儲戶的信任。不管是理財經理或是保險推銷人員,都更能打動儲戶。特別是,中老年投資者更願意聽信他們推薦的理財産品和保險産品。
記者在少陵路某銀行網點看到,一名中年人正在櫃&&理存款業務。當銀行工作人員發現他有20萬存款時,旁邊走過來一個理財顧問,熱心地向他推薦:“反正這筆款暫時不用,不妨買一款理財産品,時間不長,只需要3個月,就能得到5%的回報。”見中年男子有點心動,理財經理開始大肆推介該款理財産品,一直強調5%的預期收益率一年就是1萬,如果不買,這款産品明天就會售完等等。記者發現,該男子還未來得及看産品的細則,就在“半推半就”下簽了認購合同。
據了解,隨着銀行理財産品熱銷,部分銀行網點裏最基本的存儲業務的資源反而被理財産品佔有。在銀行排隊辦理存儲業務時,經常會受到理財顧問的“騷擾”,而像因客戶購買理財産品而插隊的情況居然被銀行所允許。
産品莫名蒸發近1%收益
由於銀監會並未對理財産品的收費明文規定,銀行通常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定價。《金融投資報》記者發現,部分銀行在理財産品説明書中並未寫明收取手續費的額度和方式,而是直接在未告知投資者的情況下,自行扣除該類費用。
例如建設銀行2月10日發放的“乾元—私享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産品,其産品説明書顯示“産品擬投資的資産組合預期年化凈收益率為5.7%-6.8%,扣除銷售費率、託管費率後,在投資於基礎資産的本金和獲得收益按時足額回收的情況下,客戶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記者在説明書上發現:産品銷售費率為0.20%/年,産品託管費率為0.05%/年。也就是説,除了這兩筆固定的收費外,該産品的實際收益率應該為5.45%至6.55%之間,按照説明書中提示的4.7%的收益率來計算,有一筆0.7%至1.75%的費用不翼而飛。但建行並未在説明書中註明該費用的去處。
針對莫名蒸發的收益,記者向建行雙楠支行的客戶人員提出疑問,該人員卻建議記者找其他人員諮詢:“我不是理財經理,理財經理會進行解釋。”記者針對該問題諮詢了4-5個建行工作人員,他們均以自己“非理財經理”或“不是負責該産品的銷售人員”為由而拒絕解釋。就在記者打算離開的時候,該行一位大堂服務人員隨口説了一句:“客戶一般只關心到手的收益,誰關心費率啊。”
理財産品內外有別?
《金融投資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理財産品收益率內外有別。針對同一款理財産品,銀行員工獲得6%的收益率,而投資者僅獲5.7%的收益。“因為公布的預期收益率是扣除了手續費的,員工可能免除了手續費,所以才比投資者多收益了0.3%。”據該知情人士&&,“有的銀行員工最終還獲得了比6%收益率更高的收益。可能是收益超出了預期,所以分了一些給員工。”
《金融投資報》記者就該問題致電了成都數家銀行,得到的答覆均是“沒有這回事”。僅有一家股份制銀行相關人士&&:“銀行員工並沒有收益率上的優惠,但對理財産品內部的運行情況比較了解,會對新産品的認知度高些,所以在選擇産品上更有優勢。”
記者同時就該問題採訪了數位投資者,投資者無一例外的&&驚訝。“理財産品的各種費率好像都是我們在出,如果銀行員工購買産品不收手續費,是不是這些費用都平攤到了投資者身上?”長期購買建行理財産品的市民張女士充滿疑問,“我買理財産品的時候從來都沒有看過説明書,都是專業術語,看不懂。就算幫人家出了錢也不知道。”
交通銀行客服代表告訴《金融投資報》記者:“我們行有託管費、手續費,但是這些都是我們行替客戶付的。理財産品的各種費率,我們一直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