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月29日,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iPad商標糾紛案二審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開庭,圖為上訴人律師在庭審上做陳述。記者
盧漢欣/攝 |
2月29日,備受關注的iPad商標權糾紛案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開庭,該案當庭並未宣判,法院稱何日宣判將另行通知。至此,iPad花落誰家仍是未知數。
對簿公堂、工商處罰——蘋果和唯冠的“iPad”商標之爭可謂愈演愈烈。唯冠指責蘋果惡意侵權,蘋果則堅稱唯冠違約在先;先是唯冠在深圳中級法院勝訴,蘋果則&&獲得香港法院支持,雙方各執一詞,真相也在説法紛紜中撲朔迷離。
當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全程旁聽了此次庭審,並通過多方調查,力圖還原iPad商標爭議背後的前因後果。
iPad所有權之爭
業界分析,蘋果與唯冠雙方的爭議在根本上取決於商標權屬,而廣東高院推遲作出的宣判有望決定未來爭議的根本走向。
1998年,當時還是全球四大平板顯示器製造商的唯冠國際開始研發一款網絡終端設備,並將其命名為Internet Acess Device。唯冠&&,當年為該産品的研發投入了3000萬美元。這個産品並未在市場上取得太大的成功,很多人看到這個名字都會陌生。但唯冠國際旗下的子公司唯冠&&公司2000年在多個國家與地區註冊了iPad商標。2001年深圳唯冠又在大陸向中國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註冊了産品的商標:“iPad”。
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唯冠陷入危機。2009年,唯冠電子股份公司(唯冠&&)以3.5萬英鎊的價格將“iPad”商標轉讓給英國IP公司。
根據深圳唯冠的訴訟代理律師謝湘輝的説法,當時唯冠公司正在困境,而且認為“IP公司本身的名字就與iPad有一定關聯性”,因此雙方很快就商標轉讓達成共識。
接着,隱身幕後的巨頭蘋果公司又以10英鎊的價格從IP公司取得了iPad的商標權,並開始以iPad命名其之後暢銷全球的平板電腦産品。
2010年這款産品在中國內地平板電腦市場一家獨大。巨大的成功背後,陰影卻在凝聚。
深圳唯冠iPad商標訴訟顧問、和君創業諮詢集團總裁李肅&&,在唯冠遭遇危機之時,2010年4月,蘋果曾向唯冠的八大債券銀行申請與深圳唯冠進行iPad進行商標轉讓,但雙方並未達成一致。
隨後,蘋果以深圳不執行其與台灣唯冠電子股份公司達成的商標轉讓協議為由,向深圳市中級法院提起訴訟。
然而,經過三次開庭審理,2011年底,法院的一審判決駁回了蘋果公司的訴求,並指出iPad商標轉讓“授權書的內容及簽名蓋章均是唯冠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與被告(深圳唯冠)沒有關聯性”。
“就好比爸爸不能隨意變賣兒子的財産,即便我們是法律上的父子關係。”謝湘輝解釋。
蘋果公司不服,向廣東省高級法院提出上訴。
法院的一審判決則徹底改變了糾紛雙方的地位:本來是被告的深圳唯冠立即變為主動,除了在法律層面繼續與蘋果訴訟之外,還採取了聲勢浩大的行政維權行動。全國20多個地區工商部門的介入查處讓蘋果陷入被動。
對此,2012年2月14日,蘋果方面發表了一份簡短的聲明,稱“多年前,我們購買了唯冠公司在全球十個不同國家的iPad商標權。唯冠拒絕承認和履行涉及中國部分的協議。香港法院已支持蘋果。我們在中國內地的訴訟仍在進行中。”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蘋果發出聲明當晚,亞馬遜卓越、蘇寧易購等電子商務網站以及深圳蘋果産品專營店iPad産品都已下架。在深圳華強北部分蘋果專營店發現,銷售人員&&,停售是“接到了上面的通知,何時恢復銷售尚不明確”。
面對各地的“下架”風波,蘋果亞太區新聞發言人黃昱娜&&,蘋果從未通知或要求任何一家經銷商、網上商城停售iPad。至於有些商家為何要暫停銷售,蘋果對此不做任何評論。
在雙方糾紛塵埃落定之前,眼下蘋果經銷商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順電惠州家華店及第三人蘋果電腦被判侵權,並被要求在判決生效之日起5日內賠償原告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7580元;而此前,全國已有40多家大中城市工商部門開始調查iPad商標侵權一事,國內多地已下架iPad産品。
唯冠並不滿足於此。2月22日,唯冠在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蘋果停止銷售iPad平板電腦,同時已到美國起訴蘋果“欺詐”。而23日,浦東區法院駁回唯冠申請,並中止訴訟。
事實上,在蘋果和唯冠的訴訟當中,蘋果一直主動,先後在香港和深圳對唯冠發起訴訟,要求法院確認其商標權,而宣稱“擁有”商標權的唯冠則一直被動應訴。而深圳唯冠採取的第一個行動是在2011年3月向北京市西城區工商局提出投訴,認為在iPad商標沒有轉讓之前,深圳唯冠是iPad商標的所有人,蘋果在中國大陸屬於侵權銷售。
2011年6月,北京工商局西城分局做出擬處罰的聽證會,並開出近2.5億人民幣的擬處罰決定。此後,蘋果核唯冠開始就商標糾紛進行談判,這一處罰也並未執行。之後,深圳唯冠又在深圳、廣州、惠州等地起訴iPad的代理銷售商國美及順電等提起訴訟,要求他們停止銷售iPad。
李曉寧認為,由於目前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的商標庫中,iPad商標的歸屬仍在深圳唯冠公司,所以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門做出了要求蘋果iPad下架的決定。而廣東省高院的審判結果將最終決定iPad産品的命運。
註定艱難的談判
一邊是昔日全球5大平板顯示器製造商、債&高築的深圳企業,另一邊是以“I”系列電子産品在全球家喻戶曉的蘋果,兩個企業在過去兩年中因為“iPad”的商標爭議糾纏在一起。
這起糾紛背後,讓很多人不解的是,蘋果作為一個享譽世界的知名公司,怎麼會在商標這樣重要的知識産權問題上出現紕漏。
在當事方深圳唯冠公司看來,蘋果玩了一個“危險的游戲”。
深圳唯冠代理律師謝湘輝介紹,早在2010年4月,蘋果就曾和唯冠就商標問題進行過協商,要求唯冠向其轉讓iPad商標,然而雙方並未就轉讓金達成一致。
“沒拿到商標,蘋果可以不使用iPad,或等到拿到後再使用,但沒想到蘋果繞過談判,單方面生産銷售iPad産品。也許蘋果認為唯冠是一家債&高築的小企業,他們沒有放在眼裏,但法律不因為商業地位而給予特殊地位。”謝湘輝説。
唯冠指責蘋果鋌而走險,而唯冠進行知識産權維權的行為本身也遭到質疑。一些網民質疑唯冠與蘋果的糾紛是惡意訴訟,企圖“敲詐”。網友“王冉”説,保護知識産權是為了捍衛勞動成果,不是為了鼓勵不勞而獲。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位於在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保稅區的深圳唯冠公司發現,由於經營不善,昔日鼎盛的唯冠公司如今已經人去樓空。
而根據唯冠國際2010年10月發布的公告,該集團逾期負債總額約為38.34億元。財政困難,並無足夠營運資金應付未來十二個月所需。
一些業內人士&&,如今,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等8大銀行持有唯冠十幾億的債權,而當前資不抵債的唯冠,所剩下的最值錢的東西就是iPad商標了。
在雙方爭執過程中,有關唯冠索賠100億人民幣或者20億美元等説法甚囂塵上。
和君創業總裁李肅曾以唯冠科技小股東的身份向一些媒體公布,向蘋果索賠100億元人民幣。
記者了解到,事實上唯冠科技本身對此事並不是很熱衷,倒是它的債權銀行對這一案件格外上心。因為對它們而言,這幾乎是能追回唯冠科技所欠鉅款的唯一機會。而這筆費用對於唯冠來説可能是“轉機”。謝湘輝&&,現在處於債務重組階段的唯冠急需資金,同時也需要償還8大債券銀行和中小債券人的債務。
在此前,唯冠一直在向外界發布兩種並不一致的聲音。一是受8大債權人委託的唯冠小股東李肅,二是唯冠原總裁楊榮山和代理律師。兩者在對外發布的口徑和索賠的金額並不一致。
謝湘輝否認唯冠惡意訴訟的説法。他&&,對跨國公司來説,用商標和專利作為武器,防止對手進入專屬領域一直是跨國企業的常用辦法,但到了海外,同樣要遵守當地國家的法律、知識産權。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弱勢企業也有自己的權利,不存在訛詐搶注商標的行為。
據他透露,當年唯冠和蘋果談判轉讓金的數額範圍大約是“幾千萬美元”,但“由於蘋果近兩年涉嫌非法使用iPad商標並獲取巨大利益”,現在的賠償數額“可能非常巨大”,但雙方目前仍未就轉讓進行正式談判。
唯冠科技主要從事CRT顯示器、液晶顯示器、液晶電視機和等離子電視機及相關零配件的研發和生産。最輝煌時期,是全球5顯示器製造商之一,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設有17個分支機構,在中國台灣、內地和巴西設有5個工廠。擁有的産品品牌主要有proview、MAG(美格)等。唯冠還為理光、KDS等世界知名品牌代工。
然而,在金融危機中,該公司最大客戶美國寶麗來破産,造成應收貨款未收回,從而導致該公司流動資金缺乏。而美國對多家液晶屏生産企業提起反壟斷訴訟,指控液晶屏廠家聯合操控價格。最後法院判決多家液晶屏生産企業支付鉅額賠償。這令唯冠雪上加霜。受該案影響,唯冠科技在美國市場損失慘重,並由此引發債務危機。當前,唯冠已經由掌握債券最多的8大銀行託管。
庭外和解或是最好結果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場商標糾紛體現了國內維護知識産權的進步,唯冠和蘋果的商標之戰,雖然雙方體量不同,但“螞蟻正在扳大象”説明,無論是小公司還是世界市值第一的企業,在知識産權的游戲規則面前,都沒有豁免權。
蘋果遇到類似的問題並非首次。2009年,蘋果就曾向漢王科技支付36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494.6萬元)達成和解,獲得後者在世界任何地方申請或註冊的所有與“iPhone”相關的商標。
一些業內人士分析,如果二審蘋果繼續敗訴,則可能面臨三種結果:一是與唯冠達成和解,但預計金額巨大;二是更換商標,但很可能面臨唯冠後續的訴訟,要求賠償過去兩年的侵權損失;第三,也是許多消費者不願看到的,iPad産品有可能退出大陸市場。
不過,蘋果2月29日宣布,將於今年3月7日發布一款新産品,業界預測這款産品極有可能是“iPad3”,因此,即便遇到一些麻煩,蘋果也不大可能退出大陸市場。
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劉春泉則分析,如果二審維持原判,比較好的結果是蘋果與唯冠達成協定,庭外和解。
長期從事知識産權訴訟的深圳隆安律師事務所李曉寧律師&&,就唯冠、蘋果商標之爭而言,雖然訴訟未結束,但很可能成為國內知識産權訴訟中的“里程碑事件”。
他&&,深圳唯冠和台灣唯冠都是獨立的法人主體,都無權處置別人的商標。基於此,一審法院判決蘋果敗訴。就這一案例而言,最大的警示在於商標轉讓中的交易方,一定要弄清楚相近、相同的商標,避免糾紛;更要弄清楚交易另一方是不是真正、完整的知識産權人,而不能“想當然”。
事實上,這場糾紛也給國內不少中小企業上了一堂生動的“知識産權課”。李曉寧&&,從過去自己代理的不少知識産權訴訟中,很多國內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對知識産權不當回事,但這一事件中iPad商標就關聯了巨大利益,這也會對促進企業主動維護商標、産品等知識産權帶來積極影響。
對於公眾而言,比起爭議iPad商標到底屬於誰,他們更在意“誰的iPad”。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深圳華強北遇到一位準備購買ipad的張先生就&&,iPad商標的價值,大部分來自蘋果公司的聲譽、創意、服務、産品內涵於“i”的無形資産。希望國內企業除了在知識産權上寸土必爭外,更能在文化內涵和産品創新上做足功課。
現場:iPad之爭庭審直擊:6小時PK未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