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産品市場近年來異常火爆,但記者發現,備受投資者追捧的理財産品也有不靠譜的時候。工行一款理財産品最近被曝出兩年內累計虧損16.45%,更有投資者200萬元購買的理財産品虧損高達56萬元。
  各家銀行到期收益榜單
   視頻:工行一理財産品2011年虧16%
  網友評論

劉傑_在路上:現在這些銀行無論是産品設計還是風險控制,都處於學徒水平。銀行理財産品説白了就是為銀行籌集放貸資金而編出來的一個謊言,實際收益很多根本還不如存定期。

雲中小閒:光大銀行的理財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前段時間準備選擇理財産品的時候,就回報率、交易時間等問題諮詢不同的專員,竟然分別都有3個以上的答案,而且個個都信誓旦旦,甚至客戶主管承諾答覆後現已兩周沒有消息!

八色小飛俠:信息披露不完善最主要的風險來源於客戶投訴風險,一般而言,只要客戶較真,銀行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軟肋就會充分暴露,但誘發前提是此理財産品發生重大虧損,引發客戶群體性投訴。對一些虧損類理財産品,中資銀行很有可能用自有資金彌補客戶損失,降低客戶投訴可能性,信息披露嚴重不足就可能被掩蓋起來。

   相關新聞:多家銀行理財産品大幅虧損
興業理財虛假介紹致客戶23萬9個月虧8萬[詳細]
坑爹的理財産品:工行平安中信渣打現虧損[詳細]
光大理財到期收益縮水五成 投資者須謹慎[詳細]
風控欠佳 工商銀行一理財産品到期虧16%[詳細]
深發展一理財産品因涉嫌捆綁銷售遭質疑[詳細]
交行違規推介理財品 6%預期收益搖身變虧[詳細]
1930款銀行理財品到期 中行兩款表現欠佳[詳細]
浦發興業暗自拖長空當期 理財品收益縮水[詳細]
招行理財産品遭質疑 預期收益率成大忽悠[詳細]
 
   解密銀行理財背後的貓膩與陷阱
“拆彈”銀行理財:投向存疑,期限錯配
  “滾動發售、集合運作、期限錯配、分離定價”是資金池的典型特徵,這些特徵指向同一個矛盾,即産品不能單獨核算、不透明。資金池模式最大的弊端在於不能一一對應進行監管,到底是投向什麼産品不清楚,銀行的投資收益不清楚,客戶收益率如何測算也不清楚,銀行給客戶的都是籠而統之的一些説法。此外,資金池裏各類資産的風險系數不同,若將不同風險程度的産品放在一個池子裏,將造成風險測算出現困難。[詳細]
“天書”的背後:外匯理財産品現“對賭”陷阱
  她原以為,如果澳元漲得好,那收益就會更高。但是當記者仔細查看這款理財産品的説明書時卻發現,她的想法與這款理財産品的設計背道而馳。這款理財産品是以人民幣作為投資資金的,挂鉤的指標為澳元/美元的即期匯率,而其投資收益依據並非澳元/美元的匯率價格指標本身,而是依據一個觀察水平匯率值。[詳細]
揭秘理財産品種種怪象:收益內外有別
  有銀行員工告知記者,員工可享受真正免除費率的優惠,實際收益率較投資者高0.3%。而行內人士則&&,由於證監會並未對理財産品費率做一個明文規定,各行都有自己的收費標準和收費形式,因此很難對理財産品費率進行系統的研究。[詳細]
 
   相關評論:理財産品路在何方
市場需要看得懂的理財産品
  曾經有一位銀行界高層在一次會議上直言,一些理財産品他都看不懂。此語一出,仿佛是説出皇帝沒穿衣服的那個男孩。市場呼籲,理財産品要讓人看得懂,以避免投資者進入投資上“南轅北轍”的誤區。[詳細]
銀行理財改革創新:制度完善是重中之重
  由於當前我國銀行理財業務法律定位不清晰,適用法律缺乏,導致理財業務定性、會計核算等無法可依,各家商業銀行只能相互參照同業做法執行,缺乏規範性和相關依據。監管部門應針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在中間業務和負債業務之間的不同發展方向,制定相應的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指引。[詳細]
輿論放大銀行理財“巨虧” 轉型才能脫困
  銀行既要真正推廣理財産品的專業化設計,鼓勵創新,同時也應注意理財産品説明的清晰化,以此逐步轉向以深度經營客戶為基礎的內涵式增長模式上來。這一發展思路切換的快慢、成敗將決定中國銀行業的業務結構能否持續優化,銀行轉向是否能夠取得成功。[詳細]
 
天天3.15 經濟參考網綜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劉硯青 美編:吳雪梅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