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玉凳”近日引發熱議。該事件不斷發酵,各界專家紛紛“發聲”,直指“漢代玉凳”為贗品,認為該事件為鑒定界亂象又添一景,因為漢代根本就沒有凳子。服裝設計師也以古時褲子只有褲筒的觀點,斷定玉凳作假。而事件漩渦中的人物、為“漢代玉凳”做出鑒定結果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周南泉,此間一直未有回音。近日,從廣東老家過年歸來的周南泉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對於眾多質疑一一回應。
回顧:天價“漢代玉凳”遭遇質疑
近日,一篇題為《“漢代‘造’玉凳”拍出2.2億》的文章見諸報端,之後被網絡媒體轉發,引起軒然大波。文章中提到,去年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最貴玉器“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粧&”,成交價2.2億元。但就是這套被拍賣公司説成是
“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歷史價值”的文物珍品,卻被很多網民嘲笑為“作假不專業”:大家紛紛指出,按照一般歷史常識,漢代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當時還沒發明凳子。不少專家質疑,這套最貴玉器中的“漢代玉凳”就是一件贗品。 中嘉國際拍賣公司對“漢代玉凳”的描述稱,玉凳的正式名稱為“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粧&(含坐凳)”。這兩件拍品起價為1.8億元,最終以2.2億元成交。該價格使其成為去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最貴玉器。 一篇文章引起一系列對“漢代玉凳”的質疑,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邵曉峰在看了幾張照片後稱,漢代不可能有這樣的梳妝檯和凳子。湖北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黃清敏&&,漢代禮制以跪坐為合乎禮節的坐姿,坐著不符合當時的禮制。類似於現在小馬扎的坐具“胡床”,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傳播也非常有限,胡床直到南北朝後的隋唐才開始普及,最終演變為凳子和椅子。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周南泉:
玉器是經過細緻審查鑒定的,結論無誤
質疑一:您是通過哪些方面證實“漢代玉凳”確為真品? 周南泉:我從上世紀60年代初從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就被分配到故宮工作,師從古玉器和青銅器專家喬有聲學習文物鑒定,在故宮工作的幾十年時間裏,閱“玉”無數,經手的玉器數以十萬計。 由於工作上的特殊身份,我有機會接觸到大量出土和傳世實物,對於各個朝代的玉器瞭如指掌。由於至今還沒有鑒定玉器的標準的科學儀器,豐富的經驗已成為鑒定玉器的“科學”。經過我對玉凳的玉質、沁色、包漿、工藝、紋飾等各方面的綜合判斷,其確實屬於漢代器物,結論無誤。
質疑二:對於此前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邵曉峰提出漢代無凳子,這套漢代梳妝檯及玉凳很有可能是倣清代宮廷傢具的質疑,您將如何解釋? 周南泉:玉凳真正的實際用途還需要探討,畢竟這兩件玉器沒有史料記載,而僅憑對這件“玉凳”的現代稱謂,就否定整件玉器的各方面漢代特徵,未免有些矯情。 從紋飾上看,兩件玉器不具備清朝傢具紋飾特點,而且清朝等級分明,兩件玉器上均有龍鳳紋飾,如果説這是件倣清代宮廷傢具的玉凳,將龍鳳紋飾坐在身下,顯然犯了大忌。
質疑三:近日有網友提出,因為梳妝檯上沒有擺放鏡子的位置,從而質疑該套梳妝檯及玉凳出自漢朝的鑒定結果的真實性,對此您是如何考慮的? 周南泉:漢代已有玉鏡,但考古迄今未見用玻璃做的鏡子,此件玉器中間擺放的橢圓形器物,背面光素無紋,極有可能就是玉鏡。
質疑四:有消息稱,在漢代梳妝檯及玉凳的評鑒過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的現象,對此您將如何解釋? 周南泉:我們對該拍品的鑒定過程不存在任何經濟方面的違規操作,有拍賣公司為我開立的存摺證明,無論鑒定次數多少,拍賣公司每月付給我的報酬只有600元。
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 姚政:
歷史沒記載,不代表漢代沒有凳子
“漢代玉凳”遭遇質疑後,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他也曾抱着懷疑的態度近距離接觸“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粧&(含坐凳)”,不過,之後他改變了看法。 姚政此後在研究中發現,從原材料價格上看,和田玉的價格過於昂貴,同時運用現代的電動工具無法製作出所謂的“高倣品”。姚政透露,梳妝檯和玉凳加起來的重量將近340斤,按照玉器加工的正常消耗,原材料至少需要1000斤以上的黃玉。以現在的市場行情,僅原料成本便已不是個小數目。此外,以這兩件玉器的製作工藝,如果進行仿製,人力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兩件玉器拍賣後不久,姚政曾經尋找過能夠製作大型玉器的廠家,但各玉器製造廠均&&,大型玉器製作人力成本高、風險大,都不願意承接這樣的業務。 同時,姚政針對“漢代無凳”的觀點&&,有人得出“漢代無凳子”的結論,理由是“沒有記載”;但換個角度講,像凳子這樣的普通生活用品,僅僅是出於人類舒適的需要而出現,基本上沒有技術含量可言,其“發明”時間沒有記載很正常。但“沒有記載”並不等於“沒有存在的可能”。 姚政給記者展示了十幾張照片以證明漢代有凳子出現。一副漢代玉制立體象棋中的“將”、“帥”以及用黃玉雕刻的《鴻門宴》中,均出現了椅子的形象。
材質好鑒定 文化難判斷
漢代玉凳真假之爭還在繼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以周南泉為代表的很多業內人士對於玉凳是真品的評判最主要的理由在於對其材質的肯定。在周南泉看來,至少從玉質、沁色、包漿、工藝、紋飾等各方面綜合判斷,確實屬於漢代。 但問題就在於文物之所以珍貴,不僅在於其“物”,即材質的稀有和珍貴,更在於“文”,即其所反映的時代文化和歷史背景。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瓷器、玉器可以通過對其成分的分析來斷定年代,但如何判斷一件文物是否當真反映某個年代,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甚至可以説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 此次玉凳事件中,幾乎所有人的質疑都是衝着對玉凳是否出現在漢代而來,作為玉文化研究的專家,周南泉對此事件的反駁上似乎並不具有説服力。所以,我們應該從中思考的是,能否建立一套對於文物文化歷史鑒定的知識體系,使“物”和“文”的鑒定有機結合起來,讓所謂“玉凳不應該出現在漢代”的質疑不再成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