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金風科技美國最大項目Shady oaks風電場建設現場。資料照片 |
“我國風電産業已告別過去‘狂飆突進’式的增長,開始進入一個平穩發展期。”站在龍年新春的門檻上,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武鋼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十二五”期間,風電産業將會持續發展,但發展將變得更趨理性。
“放緩腳步是為了走得更遠更好。”武鋼認為,隨着我國風電産業發展的日趨理性,風電企業必須在經營管理、技術創新和價值觀念方面實現突破和轉型,同時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打造能夠在國際市場具備核心競爭能力的一流風電企業。
“放緩腳步”是為了“走得更遠”
“目前放緩發展腳步對於風電産業未來而言未必是壞事。”武鋼告訴記者,回顧中國風電發展的歷史,從最初的大家不認可,到獲得認可,到高速增長,再到進入調整期,發展軌跡是“螺旋式上升”。因此,從長遠來看,風電進入“理性調整”將有利於整個産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他舉例説,比如,隨着國家一系列相關産業調整政策的相繼&&,風電行業准入標準不斷得以提升,這勢必形成行業的優化和整合,産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內眾多風電整機製造廠商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所佔市場份額已升至60%,而排名前十的企業總計市場份額則達到85%左右。
“不難想象,今後會有相當一部分風電製造企業迫於資金、技術、成本和市場營銷的壓力,不得‘關、停、並、轉’,最終形成少數大型製造商一統市場的局面。”武鋼説,“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將有助於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遏制非理性價格戰所帶來的整機産品的價格下降和質量滑坡,有利於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再比如,近幾年風電的快速發展受到電網的制約,這恰恰讓電網建設速度滯後的矛盾暴露出來,從而使得電網發展速度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快;同時,電網公司從安全可靠的角度出發,針對風電&&了多項新規,但其目的恰恰是為了大量接收風電,預計未來風電在電網的比例將會逐步提高。
“此外,隨着國內産業政策的調整和風電市場競爭的加劇,我國風電投資商和製造商不約而同地加快了國際化步伐。”武鋼告訴記者,一方面,國電龍源、三峽集團、中廣核、大唐集團、國華電力等很多中國風電開發企業積極“走出去”,採用中國製造的風電設備到國外開發風電場;另一方面,以金風科技為代表的中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也在全面開拓國際市場。
中國風電發展速度仍將領跑全球市場
武鋼説,在過去兩年間風電行業發生了30余起惡性事故,對開發商投資收益産生重要影響。而這些事故“倒逼”風電開發從過去的單純追求規模和速度開始向控制風險、講求質量、注重20年投資收益的方向轉型。比如目前市場中一些投資商已不再以最低價作為設備招標的唯一標準,而是注重産品質量和發電效率,考察包括大修理費、維護費、耗材等在內的20年壽命期的維護費用,充分考慮投資風險,努力降低度電成本。
“在國家能源局的調控和引導下,我國風電産業雖然放緩發展的腳步,但其發展速度仍將領跑全球市場。”武鋼告訴記者。有數據表明,2011-2015年,中國風電年均增量將達15-20吉瓦,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20%左右。“中國風電市場潛力可觀,前景依然看好。”他説。
“三大突破”實現“三大轉變”
有專家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風電産業面臨三大轉變:從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的轉變,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轉變。
如何完成這三大轉變?武鋼認為,這需要中國風電産業必須在經營管理、技術創新和價值觀念方面實現突破。
首先是要實施産業精細化管理。武鋼告訴記者,過去幾年間爆發式增長把中國風電産業送上“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在産業精細化和成熟度上則遠遠沒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與歐美同業相比,中國的風電産業尚處於粗放式經營階段,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勞動生産率偏低、標準不健全、工藝流程和産品質量粗糙等一系列問題。在行業快速發展時,問題會被掩蓋或忽略;如今行業發展放緩,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産業經營的精細化包括産品的精細化和管理的精細化,特別是在當前企業面臨經營壓力的時候,精細化管理的意義尤其重大。”武鋼説,行業發展放緩之時,正是中國風電産業脫去浮躁之機。推動産業精細化,是中國風電産業必須要經歷的一場蛻變,是實現從“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轉變的重要標誌之一。
其次是創新成長。“創新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創新成果是由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的關鍵。”武鋼説,中國風電發展,誰打質量牌,誰就有未來。質量背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力量,就是技術創新實力,它是企業乃至行業發展的靈魂和動力。
他説,從國內其它一些行業和企業的經驗教訓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製造”再也不能單純地依賴從國外引進核心技術、只做低附加值的生産加工,這樣只會永遠落在別人的後面。中國風電要完成“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要進軍國際市場,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創造更大的價值。
其三是要脫離低價競爭。武鋼認為,産品價格下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但價格下降有一個安全邊際——即質量成本。如果犧牲了這一點,就會給産業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帶來消極乃至破壞性影響。以風電機組為例,從2008年至今,整機每千瓦價格下降500元所用的周期越來越短,分別是10個月、8個月、6個月和4個月。到2011年,價格下跌的速度更是令人瞠目。與“價格戰”伴生的則是不斷增多的産品質量問題乃至惡性質量事故。
武鋼稱,當下中國風電行業面臨一個價值定位和取向問題。如果發電企業一味堅持一次性的低價採購政策,必將把成本壓力傳遞到整機企業,進而向下傳遞給零部件企業,導致整條産業鏈都將拼命降低成本,而無力顧及産品性能和質量,形成惡性循環;反之,如果發電企業重視機組的發電效率及效益,追求産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總體成本最優,則會有效激發製造商在技術創新和質量提升方面的熱情,形成良性循環,推動産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