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轉型路口的農民工:有技術不怕沒飯碗
2012-01-16   作者:記者 王政 商意盈/杭州、溫州、寧波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經濟參考報》記者眼前的萬亮武看上去不過20歲,但據他講,現在的溫州玉百合鞋廠已是他進過的第8個工廠了。
  一邊忙着將塑料鞋底放在着膠機上,一邊講述他打工以來的體會。來自貴州黔西南的他去過深圳、上海,但進廠就像“走馬燈”,換了一個又一個,“沒掙着錢,也沒學到技術”。
  2011年10月份,在同鄉的介紹下,他來到現在的溫州玉百合鞋廠。“暫時先在這裡做到過年吧。”萬亮武&&,老鄉許諾的學技術根本沒影兒,因為“一個蘿蔔一個坑”,“都忙着自己的活兒,沒有人帶,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
  在外面闖蕩了兩三年,一個月2000齣頭的工資,除掉基本的生活開支,所剩無幾。萬亮武説,“年輕人,説什麼也有些額外的花銷。”追逐較高的報酬成了萬亮武打工生活的主要內容,萬亮武坦言,“以前較重的活也會去幹,但現在,不會去了。”
  不過,在萬亮武眼中,打工能掙到錢的無非兩種人,“要麼肯吃苦,幹累活,省着花;要麼就學點技術,靠技術吃飯”。他明確&&自己不是第一類人,但到目前為止,自己仍無一技之長。
  “走一步看一步吧,現在形勢不太好,等過了年,再看去哪兒。”萬亮武説,“像我們這些沒有技術的普工,企業離不開,但也不會太重視。”
  在溫州、寧波、杭州等地,許多普工表達了與萬亮武相同的看法。2011年,浙江中小企業在各種不利因素的疊加中出現經營、生存困難,“鍋裏有了,碗裏才會有”,企業的頹勢讓工人收入相較往年大幅下降,許多工人甚至不得不離開工廠,要麼企業倒閉,要麼工廠裁人。在一棟鞋廠樓的大門前,46歲的工人劉清習告訴記者,過去一個月,這棟樓裏3家鞋廠已經關門,剩下的3家,也僅有幾十名工人趕做原有的訂單。
  然而,在整個浙江,技術要求稍微高一點的企業都存在技術工人缺口,技工的工資“水漲船高”。看著這樣的景象,人數眾多像萬亮武一樣的普通工人感到迷茫,徘徊在繼續追尋和提高自身技能的十字路口。在溫州雙嶼鎮一帶鞋廠工作的劉永萍、何勇等多位工人同樣茫然。“回家過完年,或者去其他地方看看,或者學點技術再過來。”劉永萍説。
  “回流”也成了當下許多人的選擇。中國從東到西的梯度發展,讓最初勇敢走出家門,到城市追逐夢想的打工者找到了“比較優勢”,但隨着國家戰略層面的西部開發、中部崛起,以及東部沿海地區的轉型升級,向東的人口流動出現了“回流”趨勢,儘管剛剛開始,但來勢迅猛。
  來自四川成都的石曉燕是溫州金蜻魚鞋業有限公司的樣品工,雖然工作輕鬆,“但掙不到啥錢啊”。她覺得,“以前,來溫州就能掙到錢,有發展前途,現在,這一切都變了。”她的家鄉周圍,正在承接部分轉移的産業,成為中西部製造業中心。
  “重慶、成都現在也需要大量的工人。”石曉燕説,“那邊工資不比沿海地區低,最關鍵的是,生活成本要比這邊低很多,而且離家近。”石曉燕在列舉了諸多這樣的“優勢”後&&,“過了年就不來溫州了,去重慶。”
  如果説石曉燕的“回流”只是在經濟利益考量下做出的決定的話,那麼周雪輝的回鄉決定則更具普遍意義。
  周雪輝是嘉興捷順旅游製品有限公司注塑車間統計工,她來自湖南湘西,到捷順7年“沒挪窩”,由最初的“外協”(做不完的單子拿到外面去協作)一步步做到現在的文員,工作輕鬆,收入穩定,每月有兩千六七,而且丈夫孩子也都在嘉興。
  但即使這樣,周雪輝還是和丈夫商量在丈夫老家四川的一個小縣城買了房。“等房子裝修好就回去,固然有生活成本高的因素,但我們出來打工就是想著掙點錢回家去。”周雪輝&&,在外面待的時間越久,年紀越大,越發現金錢不能替代親戚朋友的關係紐帶。而且,現在回家去,也能找到幹活的地方,不比當年,只有到東南沿海才能找到掙錢的地方。
  同周雪輝一般年紀的外來務工者,現在都已在外闖蕩多年,少部分成了地道的城裏人,在曾經打工的城市成家立業。大部分人還是和周雪輝一樣,在勞作多年的城市找不到歸屬,轉而回鄉。
  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許多人經歷了人選廠、廠選人的“過山車”式交替,“求變”也成了農民工和企業積極尋找機會的共同選擇。來自江蘇南通的殷立平雖已有了一門吃飯的手藝,但現在正忙着學習新的製鞋上膠技術;建築工人周成偉年屆五十,幹了多年小工,如今正在學習電焊……經歷經營困難的浙江企業正在轉型升級和完善勞動保障兩個方面求變,謀求員工與企業一起“升級”。
  來自甘肅的何生財被所有同鄉看成榜樣。技校畢業剛兩年,他已是杭州下沙一家企業的技術骨幹。“兩台機床,都得他看著,離了他別人弄不了。”同在一廠的同鄉王健説。
  而在何生財所在的那個小縣城,許多父母將孩子送進技校,經過兩三年的培訓,再到跟學校簽有協議的東部工廠來打工。“他們有技術,能夠接受新事物,企業有培訓、學習機會,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浙江芙蓉印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永林説。
  嘉興捷順旅游製品有限公司管理部經理楊曉華介紹説,現在全公司800多名員工,流動率較低,控制在10%以內。“許多是公司成立時就招來的,後來就是老鄉帶老鄉。”隨着捷順的發展,學歷工資、在職培訓、社會保險、工齡獎勵、上升通道等勞動保障制度逐漸建立。“用工荒是相對的,關鍵是留得住人。”楊曉華説。
  像捷順一樣,注重與員工一同成長的企業逐漸增多。在“中國泵閥之鄉”溫州甌北,浙江歐拉姆閥門科技有限公司,雖然把以前的車床換成了數控機床,但工人一個沒裁。“員工是企業的財富,無論企業設備怎麼更新換代,終歸需要人來操作。”歐拉姆董事長金志遠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用什麼名稱取代“農民工”? 2012-01-13
圖書館幫農民工網購火車票是好事 2012-01-13
從農民工“刷”卡多了説起 2012-01-13
關懷農民工春運要講窮人經濟學 2012-01-12
農民工的權利由消極向積極轉變 2012-01-09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劉遠舉:抽籤或可解決春運售票難題[思想]高連奎:福利國家經濟反而更高效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