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決策與經濟市場之間的關係有時會很尷尬。以歐盟提議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為例,這一提議在歐盟一些國家引發了焦慮。雖然伊朗只佔歐洲原油進口的7%,但是對於希臘、意大利以及西班牙這三個歐元區最為疲弱的經濟體來説,來自伊朗的原油進口卻佔有更高的比例。因此,有人呼籲對伊朗石油禁運採用漸進的方式,以避免市場因急於尋求替代油源而出現價格上漲的情況。 確實,來自沙特以及利比亞的額外原油供應可以緩解市場的短期供應壓力。目前,歐洲每天從伊朗進口大約45萬桶原油,約佔伊朗總出口量的18%。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沙特擁有230萬桶/天的閒置産能,足以彌補伊朗石油禁運帶來的供應短缺。然而,轉變油源並非那麼簡單。一些煉油廠只能處理某一種類的原油,而且無法迅速地轉變原油加工種類。這一問題在希臘尤為明顯。 除此以外,醞釀中的伊朗石油禁運正趕上全球石油供應的不確定時期。尼日利亞工會組織威脅舉行罷工,該國200萬桶/天的原油産量可能因此受到影響。另外,産量已提高至270萬桶/天的伊拉克仍正在經歷國內動亂。與此同時,美國還在試圖説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減少對伊朗的石油進口。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也可能引發伊朗採取報復行動,並進一步給國際石油市場帶來不穩定。 近幾個月,布倫特原油相對穩定在113美元/桶的水平。不過無論外交官們做出何種決定,原油價格的上漲可能在所難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