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方債務擔憂的反思:規模不可怕 資産更重要
專訪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
2012-01-12   作者:記者 徐培英 李保金/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審計署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10.7萬億元。有權威人士預計,43%的債務將在2011年、2012年兩年內集中到期,預計達4.6萬億元;中國銀行在2011年12月份發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經濟展望報告中&&,實際地方債規模或比官方預計的10.7萬億元規模更大,如果地方償債能力不足,容易引發地方信任危機,乃至債務違約。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金融大家談”欄目採訪時&&,關於地方政府債務,只注重債務規模,而不討論它所對應的資産,勢必走入誤區。“如果對地方債務的過分擔憂影響了發展,就應認真反思這種擔憂本身了。”
  他説,從金融角度來講,討論債務,不應只關注它的規模,更應關注它所對應的資産的優良程度。如果資産優良,債務規模大也沒什麼問題;如果資産不良,債務再小也是問題。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在10.7萬億元地方債餘額中,已支出9.6萬億元,佔比89.69%,多用於市政建設、交通運輸、土地收儲整理、科教文衛以及保障房、農林水利建設等項目建設。“地方融資平台債務所牽涉的這些項目中,哪些是不應該建的呢?”王國剛反問。王國剛進一步向“金融大家談”欄目解釋説,事實上,應該考慮的不是該不該建,而是這些項目未來五年或十年將建設的更多還是更少,對應的資産量是更大還是更小。如果説未來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對這些項目的需求更大,那麼它的供給就應該更多,所要考慮的是它的資金供給從哪來,而不是考慮規模有多大;反之,如果未來的需求越來越少,就要及早看到這種需求的變化,減少這些項目的投資。這樣的思考才是更有意義的,而不應只從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和債務鏈上去討論問題。近來,一些人對地方政府債務的擔憂在上升。就此,王國剛向“金融大家談”&&,從不良貸款率、利潤率、撥備率等數據來看,銀行業惡化的局面並沒有出現。根據中國銀監會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銀行業運行報告》,2011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水平穩中有降。三季度末,不良貸款餘額為4078億元,比年初減少25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5%,比年初下降0.18個百分點。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817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38億元,同比增長35.4%。有分析預計,2011年銀行業利潤增幅或達30%。而截至三季度末,主要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達270.7%,在亞洲最高,而且還有向上的趨勢。
  王國剛進一步分析,從2009年到2011年底的三年中,根據按照銀監會披露的信息,整個銀行業的不良資産率在下降,不良資産的絕對額也在下降。“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地方債餘額中已支出的9.6萬億元,將形成巨大的嚴重的不良資産?”王國剛通過“金融大家談”欄目發問,“如果它僅是一個提醒,一個警示,我們覺得有必要。但是如果這種過分的擔憂影響了發展,就應認真反思這種擔憂本身了。”
  針對很多人將地方債務跟“財政”挂鉤的現象,王國剛&&,地方債務跟財政很大程度上沒有什麼關係,它不是財政承擔的。首先,因為政府的收入大於財政的收入,那麼同樣政府的支出也大於財政支出,由此,地方債務就要比財政債務口徑要大。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1997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又於2002年對其做了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其中明確指出,出口國(地區)政府以撥款、貸款、資本注入等形式直接提供資金,或者以貸款擔保等形式潛在地直接轉讓資金或者債務都屬於補貼範疇,這是不允許的。再有,土地出讓金也並沒有進入財政體系,幾乎全部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的城市的土地出讓金還不足以滿足城建需要,才要財政再增加支出。
  王國剛向“金融大家談”強調指出,目前關於地方政府債務的概念非常混亂。它在直接定義上應該指的是政府部門概念,用中國的習慣性稱呼屬於行政性和事業性範疇。但是單獨討論地方政府債務,即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時候,它又是公司性的,屬於經營性機構。2010年6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定義為公司性機構。2010年8月,財政部、發改委、央行、銀監會發布了《關於貫徹國務院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相關事項的通知》,將事業性機構加進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範圍。再後來審計屬發布的報告中,又加進了行政性機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這個概念本身的範圍在不斷擴大,並無明確、公認的界定,以至於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到期的問題也就不是很清晰。所以,討論地方政府債務,首先要把基本的界定講清楚,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王國剛向“金融大家談”強調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用哪一種方式清償地方債務 2011-06-07
地方債務買單者:儲戶和納稅人及投資者 2011-06-02
未雨綢繆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2011-06-02
地方債務風險再次引發深度憂慮 2011-03-11
美國地方債務風險正在累積中 2010-08-13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