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華社發 |
|
 |
中東地區蘊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霍爾木茲海峽是中東國家出口油氣海上運輸通道的“咽喉”。西方大國之間和西方大國與中東主要産油國之間,為爭奪或控制中東地區,已經進行過多次戰爭。2012年,美國和以色列是否對伊朗動武?伊朗是否封鎖霍爾木茲海峽?舉世關注。國際社會特別是大國要力阻爆發戰爭,以保障中東油氣供應和價格穩定。
中東仍是油氣儲量最多的地區
這意味着這裡的戰爭不會停止
“早在公元前3000年,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現在的伊拉克)的蘇美爾、亞述和巴比倫人就在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希特鎮成功地採集到含有天然瀝青的油苗,從而開始了後人尋覓和探索石油的歷史過程。”美國石油學者哈羅德 威廉森説,世界上“第一個石油工業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那裏是西方文明的搖籃”。
“富得流油”的中東
19世紀90年代,一位法國地質學家在進行大量研究後發表報告預測,波斯可能蘊藏相當數量的石油。1903年5月,英國外交大臣蘭斯多恩在上議院發表了歷史性聲明:“如果任何其他強國在波斯灣建立海軍基地或要塞城堡,英國政府都將視為對英國利益的嚴重威脅,我們將盡一切手段抵制這一作法。”1907年,英俄條約規定,波斯北部屬俄羅斯控制,東南歸英國,中部地區為中立區。然而中部地區正是新鑽井的所在地。美國學者丹尼爾 耶金在《石油 金錢 權力》一書中介紹,公然在伊朗劃分勢力範圍的直接影響,正如駐德里蘭的新任英國公使所説,是給業已存在的仇外情緒以“巨大的推動”。瓜分波斯也是導致形成英、俄、法三國協議的一個步驟,七年後它與德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帝國發生了戰爭。1908年5月26日,波斯終於出油了,幾天后,第二口油井也出了油。這兩口油井位於波斯與伊拉克接壤的馬斯吉德萊曼,這是在中東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1909年4月成立了英國-波斯石油公司。一年半以後開始建立阿巴丹煉油廠。
新華社高級編輯、石油問題專家江紅在《為石油而戰》一書中介紹:1901年,英國海軍開始以油代煤發動軍艦的實驗。1909年,英國海軍已擁有一支燒油的驅逐艦隊。1912年,第一艘用石油發動的英國戰列艦的龍骨製造成功,1915年建造完畢,比美國第一艘石油動力戰列艦的誕生提前一年多。1912年7月英國政府成立皇家委員會,專門研究石油與戰爭問題。1913年初,英國新任海軍大臣溫斯頓 丘吉爾在下院發表演説,提出:必須保證大英帝國獲得分佈在世界各地的石油儲量,“以防發生地區性供應中斷”。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即從1914年8月到1918年戰爭結束前幾個月,英國遠征軍開赴法國的汽車和摩托車從827輛和15輛增加到卡車5.6萬輛、汽車2.3萬輛、摩托車3.4萬輛。此外,1917年4月參戰的美國帶到法國五萬輛汽油驅動車。一戰期間,英國生産了5.5萬架飛機,法國6.8萬架,意大利2萬架,德國4.8萬架。美國在參戰一年半內生産出1.5萬架飛機。據美國學者丹尼爾 耶金介紹: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天后,英國政府寇松勳爵設宴招待協約國石油組織。他高聲宣布:“協約國宏業在石油的海洋中乘風破浪,無往而不勝。”法國石油總委員會主席貝朗熱參議員更是語驚四座,他説:石油乃是“大地之血”,“勝利之血”。……德國人大言不慚,吹噓他們在鋼鐵和煤炭方面的優勢,卻不曾充分考慮我們在石油方面的優勢。他預言,石油既是戰爭的血脈,也會成為和平的血脈。
大國覬覦從來沒有停止
能源問題越來越成為經濟學家的研究的一個重點領域。林伯強在《中國石油石化》半月刊2008年8月15日一期介紹,英國經濟學家威廉 傑文斯1865年出版的《煤的問題》一書在詳細論述了煤的情況和各種替代能源非對稱性的特點之後,認為英國的煤儲量有限,靠煤炭而繁榮起來的英國經濟總有一天不得不停止發展。哈羅德 霍特林1931年發表的《可耗盡資源的經濟學》是資源經濟學産生的標誌,也為能源經濟學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分析框架。1930年後,世界主導能源從煤炭轉向石油,石油資源爭奪戰日趨激烈,美國從與英國合作到逐步取代英國在中東地區的主導地位。1928年7月31日,美國與英、法、荷就土耳其石油公司股權分配達成同等權利的協議,即所謂《紅線協議》,這是美英石油巨頭為瓜分中東石油資源而達成的第一個協議,是美國衝破英法防線,在爭奪中東石油資源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堅實的一步。1938年美國在沙特阿拉伯開始開採石油。1944年初美國地質學家德戈爾耶回到華盛頓向政府報告説,包括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和卡塔爾地區已探明和可能探明的石油儲量約達250億桶,實際上這個地區的石油儲量高達3000億桶,僅沙特阿拉伯就達1000億桶。他説:“世界石油生産的重心正在由墨西哥灣-加勒比地區向中東-波斯灣地區轉移,而且這一轉移會繼續下去,直到重心在這個地區牢固地確立。”2月18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對英國駐美大使哈利法克利説,波斯的石油是你們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由我們分享,至於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則是屬於我們的。2月20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給羅斯福的電報中説,他“懷着日益增長的憂慮”,正在關注着石油問題。他聲稱:“關於石油的爭論對於我們偉大的共同事業和奉獻來説將是一個不幸的序幕。就這裡的一些消息來源所見,美國企圖奪去我們在中東的石油資源,而我們海軍的全部供應依靠中東石油。”
美國雖然逐步取代了英國在中東地區的主導地位,但對伊朗仍很不放心。據丹尼爾 耶金介紹:1946年4月初,在蘇聯開始從伊朗撤軍之際,美國駐莫斯科大使在克裏姆林宮同斯大林進行私下通宵會談期間問道:“蘇聯希望在伊朗得到什麼,打算走多遠?”斯大林説:“巴庫油田是蘇聯的主要能源供應地,它緊靠伊朗北部邊界,境遇很脆弱。”斯大林接着説:“破壞者甚至帶有一盒火柴也可能給我們造成嚴重破壞。我們不會拿石油基地冒險。”蘇聯從伊朗北部撤出軍隊後,仍試圖在這一地區獲得有利地位,尋求同伊朗建立蘇伊合資石油公司。直到1949年,美國人仍對伊朗極為憂慮,擔心伊朗很可能輕易落入蘇聯之手。二戰期間,美國承認伊朗屬於英國的勢力範圍,英國曾明確&&,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的石油地位是該公司皇冠上的明珠,將不惜任何代價來保住它。但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日不落”大英帝國已走向衰落。1947年9月,英伊石油公司和美國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及紐約美孚石油公司簽訂了為期20年的合同。在完成了三個重大的計劃——阿美石油公司、海灣—殼牌公司以及關於伊朗石油的長期合同以後,大量中東石油輸往歐洲所有的條件:機構、資金、銷售市場都具備了。在二戰後的世界,不僅對石油公司,而且對西方國家來説,石油的“重心”真正轉移到中東地區,其後果對所有各方來説都是巨大的。
越來越值錢的“黑金”
在相當長時期,中東石油開採成本和售價都很低。二戰期間,沙特每桶石油的生産成本約19美分,巴林每桶石油開採成本約10美分,直到1952年伊拉克每桶石油開採成本僅為24美分,20世紀50年代中東石油開採成本不及在美國石油開採成本的10%,每桶油價不超過3美元。廉價的石油源源不斷地流入西方國家,成為二戰後西方經濟步入“黃金時期”保持20多年較快增長的強大動力,西方石油跨國公司從中獲得超額利潤。1972年在國外的美國石油巨頭匯回國內的利潤超過92億美元,比美國進口石油支出和在國外開發石油支出總額還多約5億美元。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東廉價石油的基礎之上的。1973年10月6日爆發第四次中東戰爭後,中東産油國實行減産、漲價政策,在5年內油價從每桶3.11美元飆升至每桶35美元。到1978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基準油價(沙特阿拉伯輕原油)回落到每桶12.7美元。1979年1月16日,伊朗國王巴列維被迫攜家眷和隨從,帶着一盒祖國的泥土流亡異國之後,伊朗政局急轉直下。一位美國學者認為,巴列維王朝的終結,標誌“美國在伊朗建立的附屬國的滅亡”。當年1月和2月,伊朗石油工人舉行大罷工,伊朗石油日産量從500萬至600萬桶降到零。1979年11月4日伊朗學生佔領美國使館並扣留使館人員作為人質後,每桶油價從1月的16美元,2月的22.5美元,6月的35美元攀升至11月每桶41美元。在西方國家連年出現鉅額財政赤字、國債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油價暴漲無疑是雪上加霜,到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陷入增長緩慢或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的所謂“滯脹”困境。
為維護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和經濟利益,美國兩黨的政策大同小異。1980年1月,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宣稱:“我們採取絕對明確的立場,即任何外部努力試圖控制中東地區的行動都將被視為侵犯了美國至關重要的利益,必將以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回擊,包括使用武力。”這就是“卡特主義”,所謂“卡特主義”進一步明確&&要履行自1950年哈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