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人口紅利”應二次轉型
2012-01-10   作者:張茉楠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每到春節臨近,各地“用工荒”都頻頻告急,“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真的漸行漸遠了。
  一直以來“人口紅利”都被認為是造就“中國經濟增長奇蹟”的重要源泉。隨着中國人口結構的轉變,中國傳統的國家盈利模式受到嚴重衝擊,中國的內生增長動力和比較優勢將發生深刻改變,中國應選擇“人口紅利”轉型,從數量型“人口紅利”轉型至質量型“人口紅利”,並以此作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實現戰略性轉變。
  國際經驗表明,所有的先行國家和地區,都曾經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或多或少地得益於“人口紅利”。然而,“人口紅利”從來不是永久性的增長因素。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無法回避老齡化這一歷史必然。
  傳統意義上的數量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預示着,僅僅依靠增加生産要素投入的方式將不能維繫經濟的持續增長。在“劉易斯拐點”後勞動力供給不再無限的情況下,中國必須謀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本強國。
  一般而言,“人口紅利”向“經濟增長紅利”轉化通過四種機制:首先,勞動力數量增長讓社會總産出更低廉、更豐富;其次,勞動力的流動和資源配置推動勞動生産率提高;再次,有關改善勞動力的一系列投資,包括讓勞動者再教育、人力資本培訓,刺激投資和消費的需求;最後,勞動力和資本組合的優化,讓勞動力升級可持續。
  然而,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人口紅利”只通過前兩種機制發生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由於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供給和廉價的勞動力,企業得以克服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勞動密集型産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獲得優勢,實現了較長時間的經濟持續增長。與此同時,也形成了過分依賴增加勞動、資本等生産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可見,“人口紅利”在中國還只是停留在數量型發展階段。真正的質量型“人口紅利”的實質是由於人力資本積累、人力資源開發以及勞動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使經濟發展的成果通過促進人力資本形成轉化經濟可持續的增長。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第一次“人口紅利”的消失並不可怕,反而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和社會發展轉型的倒逼機制。為此,在總體布局上,必須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人力資源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避免陷入低收入—低教育投入—低可行能力—低收入的“惡性循環”。注重發展有利於增加就業含量和開發利用人力資源的經濟産業和生産服務領域;在要素投入上,注重通過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來促進經濟增長;在目標導向上,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變成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把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在具體安排上,加大教育制度、就業制度、戶籍制度和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為人力資本可持續發展掃除制度障礙。
  因此,“二次人口紅利”再造,將會通過加速人力資本形成、産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以及社會建設對經濟增長的溢出作用,推動中國發展方式由粗放型的斯密增長向熊彼特式的內涵增長、發展階段由“生存型階段”跨入“發展型階段”的轉變。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 2011-03-17
“人口紅利”還有相當潛能 2011-03-09
中國數量型“人口紅利”即將消失 2011-02-17
“人口紅利”可再享25年 2010-05-19
中國“人口紅利”還能吃多久 2010-04-07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