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動性緊縮、股市低迷、樓市遇冷,在全社會面臨投資理財困局之時,銀行與銀行理財意外成為明星。回顧銀行在這一年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處並不鮮見。年末之時,梳理種種差強人意之處,意在鞭策銀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
儘管監管層早已揮起大棒,開出罰單,但銀行亂收費現象依舊存在;在理財産品發行火爆的大背景下,外資銀行雖然喊出了擴張業務的口號,但其在理財業務上的&&實在讓人難言滿意,無論是發行産品數量,還是收益,都與其國際化背景不相匹配,諸如渣打再陷QDII門這類事件更是不絕於耳;同樣&&不佳的還有銀行業“新貴”平安銀行和郵儲銀行。前者2007年底發行的一款理財産品,讓平安銀行的客戶苦苦守望了三年半,虧損高達33.62%。後者今年則被媒體暴出屢屢將投資者存款“變成”保險,且其由於發行産品收益不佳,進而連理財能力也備受質疑。
詳細內容,請關注12月30日《經濟參考報》銀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