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紐約的人,除了想去世界金融最高地標華爾街摸摸那頭銅牛,一定還都想去百老匯看上一部舞&劇。
而2011年的百老匯,搶盡眼球的當數《中式英語》。一部以中國為背景、以中國人為主線的話劇,沒有因為缺少《歌劇院魅影》裏華麗的舞&背景而讓人失去興趣,沒有因為缺少《芝加哥》裏的絢麗歌舞而顯得乏味,也沒有因為一半以上的中文對白而令人望而卻步。
相反,在《時代》雜誌剛剛出爐的百老匯2011年度十佳話劇/音樂劇中,《中式英語》位居第三,取得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是什麼造就了《中式英語》商業上的成功?是劇作者黃哲倫的名氣?是令人捧腹的蹩腳中式英語?文化差異引起的連串烏龍?還是男女主角的跨國婚外戀?抑或是在愛情婚姻問題上的中美觀念碰撞?
在這部百老匯成功的商業作品裏,成功要素很多,精良的製作、有效的宣傳、緊湊的節奏、逗人的內容,什麼都不缺。但採訪黃哲倫本人時,他的看法卻是,《中式英語》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兩個字:“中國”。
不得不説,在百老匯這個世界舞&上,《中式英語》是個創舉,首次嘗試英語和漢語雙語演出。而對體現中國形象來説,也是個“跨越式發展”。相比之前的包括《尼克松在中國》在內的舞&劇,《中式英語》似乎更想用人性、真誠的故事呈現一個更真實具體的中國。
《中式英語》講述的是在商業全球化背景下,一個落魄的美國商人來到中國貴陽,希望能在貴陽經濟起飛過程中撈得一桶金,但語言、文化和觀念的差異卻帶來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和笑料。背景在中國,主要人物是中國人,基本語言是中文:這是一個關於中國和中美關係的一個喜劇故事。
黃哲倫成功了!他憑藉敏銳的觀察捕捉到時代的脈搏:如今的西方對中國充滿好奇,但還沒有完全掌握加深認知的有效方法。當前的世界不了解中國,當前的世人想要了解中國。如今的中國經常成為報章的關鍵詞,而在紐約百老匯,世界的十字路口,來來往往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群,他們走進劇院,坐下來看《中式英語》,因為他們想要看看,真正的中國是什麼樣子!
在劇裏,黃哲倫對中國在改革過程中的探索迷茫直言不諱,因為這就是真實的中國。但同時,他也對美國的“安然醜聞”極力調侃,認為這是西方制度墮落的開始。
其實,任何一部商業文化作品的成功都是因為暗合人們當下的心理。如今的中美關係確實已經不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蝴蝶君》裏的西強東弱,而是力量對比上更加均衡,甚至中國在某些地方優於美國。
黃哲倫説,他想通過《中式英語》傳達的信息是,“美國已經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美國人要多了解中國。”
他認為,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的情況正在改變,未來的中國很可能加入美國行列,成為世界上的兩個大國。
當然,這也只是他一個人的見解。但無可置疑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在經歷經濟改革的巨變,美國也在經歷變革,各自都處於關鍵時期,加強合作和交流總好於彼此孤立。而這也是《中式英語》帶給觀眾的共鳴,也是成功的秘訣之一。
(喬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