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之前,他們手裏拿着配額,高枕無憂。10年後,他們説,與狼共舞,痛並快樂。與浙江國貿集團三位外貿經理對話,我們得以從枯燥的進出口數字背後,閱讀這些年“入世”輝煌背後的汗水與艱辛。
痛並快樂,“被槍頂着”的變革
從1995年開始做外貿業務,浙江東方駿業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亮已經在紡織品出口一線工作了16年。他説:“入世,是把我們從天堂拉到了人間。”
2001年以前,中國實行紡織品出口配額制。作為國企,駿業公司每年能輕鬆拿到國家分配的出口配額。陳亮説,只要公司找準産品,找準客戶,幾乎沒有競爭。“有多輕鬆?説起來現在的人可能根本沒法想象,那時候都是外商求着我們買東西。”
可那時候,駿業出口的T恤、POLO衫,每件一塊兩塊美金。入世之後,國家逐步縮減配額,鼓勵生産企業直接出口,並最終在2005年全面取消。對許多依靠國家政策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外貿企業來説,走到了懸崖邊。“政策和貿易慣性,造成我們的出口一直比較低端,所以一到2005年,同行好多公司都蒙了,完全不知道要怎麼調整。”陳亮説,“我們這些靠配額的公司,好比被人用槍頂着後背,不改革,就是死。”
此後,駿業公司面對的市場,是兇狠的群狼:外商臉色變了,挑剔質量,還殺價。有一次,和外商的供貨合同簽好,貨物已經出口了,外商卻不肯付錢,藉口質量有問題,實際上想再壓價;而國內同業的競爭,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峰,為了一個訂單,可以擠破頭,可以把價格壓到不能再低,而總有人出更低的報價。“1995年,浙江只有幾百家外貿公司,現在有上萬家,還不包括生産企業自營出口。”
必須變革,哪怕艱辛。首先是供應鏈的重新整合,從過去選擇小企業加工,到與有品牌的企業合作,其次是改進産品質量,增加功能性,提高附加值,再次是改進服務質量。現在駿業公司即使仍出口T恤,價格已達到了每件4美元。而公司最高端的産品,一件配電池,碳纖維發熱的夾克衫,出口價達到100美元,零售可以賣到400美元。趙亮認為,在配額時代,利潤是配額本身帶來的,但此後經過改革,公司反而在實際上提高了經營利潤。
“入世10年,前5年異常痛苦,後5年痛並快樂。做好質量,提高服務,保證信譽,這幾方面做好的話,總有買家。”趙亮説。
精打細算,從進口機械到引導産業鏈升級
入世,不僅打開了出口層面的競爭閘門,同樣也激活了國內對外國産品的需求市場。以浙江為例,這個製造業大省通過大量設備進口,如今擁有世界上幾乎每一種最先進的紡織設備,並由此形成完整的紡織産業鏈,儲備着強大的紡織産能,向全世界提供着難以計數的各類紡織産品。
浙江東方浩業貿易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機電産品的進口業務,總經理嚴煒爾已從業23年。“從當年零敲碎打的進口單套設備,到逐步進口整條生産線,現在我們還要從産業鏈、供應鏈環節整體考慮進口,既要提升本地製造業水平,並盡可能用類似‘團購’的辦法,減少各個環節的附加支出。”嚴煒爾稱。
入世以來,紡織設備進口掀起了中國向世界市場採購的首個高潮。入世前,中國工廠也可以進口設備,但進口量很小。工廠由於對國外設備技術、産品不熟悉、進口減免稅政策不熟等各種原因,進口衝動一直不是很強烈。入世以後,由於配額取消引發紡織品産品大量出口,相對來説也極大激發了紡織行業升級擴産的強烈熱情,引起紡織設備大量進口。
嚴煒爾至今記得,一台價值7萬美元的全自動電腦橫機,入世以前,浙江企業每批次進口是幾&的數量,若碰到一次進口5-6&的量算是大單進口。入世後,大量的工廠加入了進口設備的行列,8-10&是常態,更有不少企業每批次採購量是50&或100&。入世三年後,浙江海寧、桐鄉等地分別進口了幾百台經編機、橫機,遂為“塊狀經濟”奠定了硬體基礎。而到2007年以後,紡織行業利潤很低了,一些工廠轉型做太陽能。浩業公司開始接到很多海寧客戶的進口太陽能産品設備的訂單。“當年海寧一個靠兩台經編機起步的小公司,現在是海寧最大的太陽能企業。”他説。
在嚴煒爾的腦海當中,入世後,人民幣升值為進口帶來了不少利好,但更大的挑戰在於,怎麼在進口環節中把單純的設備進口、上下游結合變成供應鏈升級,並由此引導當地産業鏈轉型。進口供應鏈的整合還需要兼顧包括金融、物流和客戶方的需求。他説:“現在的問題就是,怎麼利用好雄厚的資本,在供應鏈的延升環節做文章,為各方取得更好效益。”
贏得尊敬,“中國製造”的制勝之道
有了最好的設備,有了最激烈的公平競爭,“中國製造”讓世界市場受益。長期接觸外商的陳亮、嚴煒爾認為,國外市場已有共識,在同價格的産品上,“中國製造”以品質最好而最受歡迎,而在一些基礎商品的供應上,中國提供的中高端産品又為市場帶來了更多的選擇。
而東方機電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華愛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入世以來,出口“中國製造”,並不僅僅限於輸出産品本身。東方機電以一級項目承包商的身份,通過在國外承攬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輸出工程設計、裝備、施工、維修服務等一整套項目,是另一個層面的“出口”。
東方機電成立於2001年,伴隨着中國加入WTO而走出國門。在其最大的業務所在國土耳其,東方機電承攬了10多項水電站建造業務,總裝機容量超過200萬千瓦,産值達到5億多美元。而公司更從剛成立的10多人,發展到200多人。
“從發電設備出口開始,一開始我們也主要靠廉價打開市場。”華愛國説,通過自主研發設備,東方機電在土耳其逐漸站住了腳跟。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公司與土耳其當地的合作已經不僅承攬所有發電項目的設計、裝備供應和建設、維護,還逐漸展開通過承包入股,參與國外電廠的後繼經營。
長年在國外闖蕩,讓華愛國感受最深刻的是,中國人最缺的不是好産品,而是自信心。尤其在加入世貿之前,“面對洋人、洋貨,很多人自覺不自覺就感覺低人家一等”。而入世後,隨着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廣泛,企業的自信心逐步建立。還是拿價格來説,華愛國透露,東方機電公司現在提供的設備價格和歐洲公司差不多,“毛利潤高,説明我們的技術含量也在提高”。在某些自行研發的水電設備中,發電效率從92%提升到95%,性能參數和質量甚至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與單純出口産品相比,出口技術或者説服務,需要更多的與人交往。華愛國並不諱言,即使是在WTO框架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並非一帆風順,除了時不時發生的各種貿易壁壘,在一些國家,部分當地人對中國産品仍抱有歧視,甚至一些人還抵制中國公司收購當地産業、資源。
“中國現在富了,但在國外,擁有財富和受人尊敬並不構成天然的正比關係,再有錢也不意味着別人就得尊敬你。”華愛國説,讓他深感震動的是,一些國際巨頭在做工程的時候,非常注重環保,規範性和前瞻性很強,“甚至在設計時就考慮在幾十年以後會不會發生的問題,我們的企業會不會考慮這些問題”。
“中國企業要走出去,應該要特別注意講究職業道德,講究誠信、規範。獲得尊敬,才是中國製造的制勝之道。”華愛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