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歐洲:“中國企業確實長大了”
2011-12-09   作者:記者 梁嘉琳/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從瑞典卡爾馬省中國商貿城,到斯德哥爾摩工業園中興通訊和華為研發銷售中心,再到國家電網公司瑞典新能源合作項目。瑞典投資貿易促進署中國代表處成立前五年,我們就從中國引進了100個投資合作項目。”瑞典投資貿易促進署副署長陳永嵐説道。
  從首席談判代表再到副署長,華人陳永嵐推動瑞典成為英國之後,歐洲第二個在中國設立招商引資代表處的國家。“2002年,中國各地政府都在為招商引資絞盡腦汁,我們反過來到中國來招商引資。”陳永嵐回憶道,“那一年,中國政府首次在‘引進來’戰略之外,提出‘走出去’戰略。”
  最初他們接觸的是華為和中興,因為波羅的海地區擁有全球聞名的移動通訊和3G通訊設備製造業,比如瑞典的愛立信、芬蘭的諾基亞,華為和中興在瑞典設立研發中心,可以獲得區域內全球領先的資源和信息優勢。
  陳永嵐説,2008年以前,中國走向瑞典,既有科技企業搞産品開發等,也有民營企業搞高端市場的産品銷售,既有大企業在新能源、礦産等方面的戰略性投資,也有地方政府、行業組織在瑞典設立辦事處,“數量不少,但規模不大”。
  在陳永嵐看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經濟格局有了很大變化,中國企業家們從此前嘗試性地自建機構,到發起大膽的股權投資和並購,“華銳、金風等中國風電龍頭企業也在與我們接觸,有到瑞典發起股權投資的意願”。
  陳永嵐印象最深的是,中國吉利汽車2010年收購瑞典沃爾沃汽車。這個消息見諸中歐報章時,業界、工會一開始都不看好,但經過這幾年,在國際化團隊組建、高度市場化的本土運營經驗、砍價等談判技巧等方面,中國企業確實長大了。
  談到中國投資對瑞典的影響,陳永嵐説,我們的工作已經遠遠跳脫出國際貿易、單項投資、招商引資,而是一種雙向互利的跨國資本流動,瑞典有技術和産業優勢,中國有資金和市場優勢,甚至可以惠及第三方市場。“華為在瑞典的研發中心有500個工程師,70%都是瑞典本地人。”陳永嵐舉例説。
  “2010年,瑞典政府提出5000億克朗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覆蓋路橋、鐵路、物流中心、航站樓等領域,歡迎中國企業今後參與我們的全球招標。”陳永嵐最後發出邀請。
  2010年當年中國對外投資達688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了25倍,躍居全球第五位。中國企業走走看看、學學思思的求索之路,迄未止息。(陳永嵐 瑞典投資貿易促進署副署長、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中美商貿聯委會在美閉幕 2010-12-16
中美商貿聯委會能“滅火”嗎 2010-12-16
魯西南最大商貿城開建 包括十大專業市場群 2010-11-15
滇緬將力推商貿旅游合作縱深發展 2010-06-10
《商貿物流發展專項規劃》發布 2011-03-31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