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資企業負責人不無擔憂地説,利比亞高層對中國的態度仍不明朗,某些官員甚至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反華傾向,一些合作商甚至半開玩笑地警告説,將會減少與中資企業的合作。
會議室被用作軍火庫;檔案、書籍滿地都是;辦公桌、電腦等物品被丟出窗外……用滿目瘡痍來形容眼下一些中資企業在利比亞辦公室的現狀,一點不為過。在同樣滿目瘡痍的“新利比亞”,中資企業面臨的重建難題遠非修復一個辦公室那麼簡單。
卡扎菲死後,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把主要精力從內戰轉向重建,國內局勢顯現出趨穩跡象。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年初撤離的中資公司重返利比亞,着手準備重啟在利的投資項目。
但長達7個月的戰爭給中資企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面對“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的黎波裏,中資企業重建的第一步,便是學習如何與利比亞現政權打交道。
中資企業項目損失慘重
數月的戰爭已使得米蘇拉塔、蘇爾特等多個地區遭到嚴重破壞,一些設在這些城市的中資企業項目或被徵用,或被炸毀,損失慘重。
以米蘇拉塔一處項目為例,該中資企業項目被當地反卡扎菲軍隊徵用,項目指揮部被改造成臨時指揮所。如今從外觀上看,連日的戰火已使這裡傷痕纍纍:指揮部樓體遭受炮擊,留下數個一米見方的窟窿;樓內走廊上的天花板脫落,斷裂的鋁合金孤零零地懸在半空;會議室被用作軍火庫,擲彈筒、火箭彈、彈藥箱隨處可見;彈殼散落一地,墻體被熏得烏黑,門窗等悉數被毀,空調主機上的彈孔清晰可見……
營地內,數百輛工程車輛有的被炮火炸毀,有的被徵用去修工事,還有的則被當地百姓偷走。留在營地內的車輛缺輪少窗,多數拋錨,亟待保養;車庫旁邊幾處原本用作中國企業員工宿舍的簡易板房已化為灰燼,只留下扭曲的鋼筋和生銹的鐵板;成捆的鋼筋暴露在空地上,銹跡斑斑;塑料(9075,-30.00,-0.33%)管等建材被從倉庫裏扔出,胡亂地堆放在沙地上;實驗室、預製件廠、制磚廠、凈化水廠等遭受嚴重破壞;廠房外雜草叢生,數處墻體被炸塌,設備被拆得七零八落,原本整齊劃一的營地一片狼藉,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美元。
據某中資企業留守人員介紹,相比戰前,公司的業務大幅縮水,舊合同的執行陷入停滯,新合同無從談起;公司設備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米蘇拉塔、蘇爾特等戰區的破壞比較嚴重。公司設在的黎波裏的一處倉庫遭卡扎菲武裝人員搶劫,丟失大量光纜等通信設備,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千萬元。
利比亞新政府沒錢賠償
一方面損失巨大,另一方面受制於紛繁複雜的利比亞政局以及支離破碎的司法系統,中資機構面臨艱難的維權之路。
利比亞於10月21日宣布全國解放,隨後過渡委宣布將在8個月的過渡階段後舉行大選,選出民選政府。按照過渡委石油和經濟部長阿里 塔爾胡尼的説法,在利的外國公司要等到過渡階段結束、民選政府成立後方可與政府商談賠償等具體細節;另外,新政府將對外國公司與卡扎菲政權簽署的合同進行審查,一旦發現有腐敗、賄賂等行為,新政府將拒絕繼續履行合同。這對當年在卡扎菲時代一切都需錢“開道”的所有外國公司來説,都是一道“坎”。
但即使通過新政府審查,新政府也沒錢賠。塔爾胡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利比亞剛剛擺脫聯合國的制裁和禁運,大量海外資産遭凍結,完全解凍需要時間;同時,利比亞國內銀行系統目前處於僵死狀態,流動性不足,根本拿不出錢來支持政府調控;另外,國內民眾對新政府改善民生的期望頗高,已大大超出政府的支付能力。
近期首都的黎波裏多次出現民眾要求改善福利的示威。新政府成立後,為穩定國內政局,將會有大量財政資金流向增加福利。對於外國公司動輒數十億美元的賠償要求,利比亞當局有心無力,短時間內難以賠償。
而利比亞現政權司法系統的癱瘓狀態,亦使中資機構索賠“無門”。的黎波裏律師艾哈邁德 穆拉德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已經半年多沒有接到任何訴訟,目前處於“失業”狀態。按照他的分析,雖然過渡委已經任命了司法部長,但距建立完善的司法系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以想見的情形是,中資企業的賠償要求可能在長時間內無法受理。
利高層對華態度不明朗
儘管如此,利比亞過渡委也多次宣稱他們尊重舊政權與外國公司簽署的合同,但在利中資公司普遍對前景不甚樂觀。
一位中資企業負責人不無擔憂地説,利比亞高層對中國的態度仍不明朗,某些官員甚至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反華傾向,這使得中資企業在政治上處於相對的劣勢,一些合作商甚至半開玩笑地警告説,將會減少與中資企業的合作。
除了高層官員的不確定性,利比亞合作商在一定程度上也“自身難保”。卡扎菲倒&引發了利方合作公司內部的權力爭鬥,原先卡扎菲時代的領導拼命要保住自己的位置,後來的“革命者”則要保護“革命”果實,全力搶奪公司領導權,雙方鬥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顧及正常業務,更不用提新合同的拓展。
與此同時,重啟中資企業在利項目需要大量資金,成本巨大。由於絕大部分工人在年初撤離利比亞,重啟意味着要重新招募工人,重新培訓,重新辦理簽證;其次工人進入利比亞後,原先被破壞的宿舍和生活設施需要重新再建。交通方面,原有車輛需要重新購置,而利比亞百廢待興,原材料價格飆升,無疑將給中資企業增加翻倍的項目成本。
與西方企業同行的競爭相比,中資企業的劣勢顯而易見:
一方面,本土化政策不成熟。與中資企業動輒數百名中國員工不同,西方在利企業的運作模式一般是一至兩名本國高層領導一批利比亞本地員工經營公司業務,不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辦理簽證、出境入境等環節。一旦高層返回利比亞,可在短時間內聚集起原班人馬,恢復公司業務。
另一方面,政治優勢不夠。北約長達7個多月的“禁飛區”行動沉重打擊了卡扎菲勢力,導致西方公司容易在今後利比亞的重建中分得更大的蛋糕。
中國代表應盡快重啟公關
面對輸在“起跑線”上的危機,在利中資企業除了和利現政權想方設法溝通外,也呼籲國家能夠採取更加靈活的外交政策,在資金援助、項目賠償、人道援助等方面採取更加積極的政策,盤活中國在利比亞的投資。
根據法國企業國際發展局估算,利比亞石油業恢復大約需要300億美元;電力設施恢復需要120億美元,交通設施恢復需要50億到60億美元。法國商界認為,今後10年利比亞重建需要2000億美元資金,英國方面的估算則高達2000億英鎊(約合3200億美元)。而目前利比亞執政當局面臨嚴重的資金短缺,大部分海外資産被凍結,完全解凍需要時間,財政預算捉襟見肘。
於是,有中資企業人士建議,中國可適時向利比亞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以解利方的燃眉之急,從而贏得後者的信任和支持,為本國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利比亞重建中贏得先機。
目前大多數留守的中資企業負責人估算,利比亞有着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且品質較好。如果中方可允許利方暫時不支付賠償金和項目工程款,等到工程結束時將總工程款和賠償金按照時價折成石油賠付給我方,那麼此舉便可實現“三贏”:利方可以繼續完成尚未完工的項目,改善民生和基礎設施;中國政府可以贏得利比亞的信任,改善雙邊關係,同時獲得更多的石油儲備,豐富石油進口渠道;中資企業則可重啟在利比亞的項目,盤活在利資産,避免更大的投資損失。
另外,中資企業還建議,可以借鑒在非洲其他國家的經驗,由利比亞當局出面,為項目貸款和賠償提供“主權擔保”。一些中資企業認為,通過一定的解釋和公關工作,利方對華態度是有可能産生變化的,雙方存在進一步改善關係、增進互信的可能。
其實,在對利援助問題上,中國已經走在前列。戰後利比亞存在諸多人道主義問題,一些醫院缺醫少藥,醫療設施嚴重不足。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紛紛向利比亞伸出援助之手。歐盟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自戰爭開始至今,歐盟已向利比亞提供約2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
而利比亞動髮發生後,中國紅十字會計劃向利比亞提供價值5000萬元人民幣的緊急人道主義救援物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利比亞紅新月會官員對此評論説,在利人民艱難的時刻,中國多次向利比亞提供人道主義救援物資,反映出中國政府和人民對利比亞人民的關心。由此,中資企業建議我國政府能繼續向利比亞提供人道援助,進一步贏得利比亞民眾的好感,為今後的投資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對中資公司的期待和前景,利比亞當地經濟分析師馬哈穆德建議,中資公司應盡快重返利比亞,派出一部分代表在當地聯絡,而不是呆在國內被動地等待。
在他看來,派出代表戰略意義重大,會向當地的客戶傳遞積極信號,表明中國公司在利比亞的困難時期沒有離開,有利於贏得對方信任。
“中國人在利比亞享有較高聲譽,他們務實正直,工作認真負責,效率較高,方式靈活。在現在的局勢下,他們應該派代表盡快返回利比亞,加強與過渡委領導階層的溝通,消除不必要的誤解,爭取更多的支持。”馬哈穆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