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下午,記者看到徐紅玲時,她正坐在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王家鎮衞生院的診室裏給病人看病,她的身份剛剛從個體診所老闆變成了鎮衞生院的一名醫生。
6月份,王家鎮衞生院一下子新招了6名新的醫護人員,徐紅玲就是這6個人之一,可她卻認為自己的身份不是新醫生這麼簡單,“我可是院裏的‘老’人,和我一樣的還有3個呢。”
原來,徐紅玲1991年從盤錦衞生學校畢業後就來到了這所衞生院工作,然而工作10年之後的2001年,由於衞生院經營難以為繼,徐紅玲和她的不少同事都被下崗分流了。“那時,院裏幾乎工資都開不出來了,除了幾個老護士,院裏的醫護人員幾乎都走光了。”徐紅玲回憶説。
隨後,衞生院被鎮裏以委託經營的方式“轉”了出去,然而衞生院的情況依然沒有什麼起色。“那時,農民們有病也不愛來衞生院看,院裏除了頭疼感冒啥的,其實也看不了什麼病,一些基礎的檢查都做不了,僅有的幾名醫生護士的收入也很低。”衞生院院長劉興元回憶説。
2004年7月1日,大洼縣作為遼寧省首批試點縣之一,在全省最早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今年4月,盤錦市在全市實行新農合一卡通,並進一步完善了制度管理,方便農民就醫。王家鎮衞生院就在這時被政府重新收回,並由鎮政府投資500多萬元給衞生院新建了1200平方米的門診、住院和辦公樓,還購進了不少基本醫療設備,甚至還配備了一台救護車。“現在,B超、X光和一些常規檢驗在衞生院裏都能做,縣醫院還定期派專家來衞生院坐診,平時也對我們提供技術支持。”劉興元説。
記者走進衞生院二樓的一間病房,放着4張病床的病房整潔明亮,墻上還挂着液晶電視。王家鎮曙光村54歲的農民王長金正躺在病床上,一邊看電視,一邊打着點滴。他告訴記者,由於腦供血不足,醫生分兩次給他開了7天的住院治療療程,現在已經是第5天了,總共才交了270多元錢。對此,他相當滿意,“以前我看病就找鎮上的小診所,現在願意來衞生院看病了,這裡環境好,藥也比小診所便宜多了,交費時也只交自己負擔的部分就行,非常方便,我們村裏鄉親們現在看病基本都來衞生院。”
據了解,當地農民每年230元的新農合費用中,農民只交30元,其餘由政府補貼。在報銷比例上,新農合制度也更鼓勵農民在基層醫療單位看病,其中,在鎮衞生院看病的報銷比例是最高的。盤錦市還由財政出資對參保農民實行“三免六減”政策,即“免收掛號費、診查費、床位費;B超、心電圖、腦電圖、X光、血常規、尿常規輔助檢查半價收費”。
就醫環境的改善、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就醫政策的優惠讓鎮裏的衞生院又紅火了起來。“以前每天就兩三個人來看病,現在每天能有20人左右。醫護人員的收入也幾乎是原來的三倍,達到甚至超過了當地公職人員的平均收入。”劉興元高興地説。
徐紅玲現在每月掙2600多元錢,雖然比開個體診所單幹時少了不少,可她卻一點也不後悔,對未來也充滿了希望,“國家的新農合政策讓咱衞生院更有保障,而且農民們看病也越來越認準衞生院了,將來的收入也會慢慢多起來的,就憑這,我願意當一回‘新’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