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説:姜價遭遇大“跳水”,達到近幾年最低水平。
記者:今年呢?
生薑種植農戶:今年絕對得虧。
解説:生薑、白菜價格為何波動如此之大?“姜你軍”究竟將了誰的軍?《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陳偉鴻):這裡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今天我們話題的關鍵詞是“菜價”。去年飆升的生薑的價格今年遭遇了大“跳水”,在有一些産地它們的市場批發價從最高的9.6元/公斤暴跌到了0.7元/公斤,達到近10年的最低水平。
其實,不光是生薑,最近大白菜的價格也從去年的一元多跌到了現在的一毛多,生薑、白菜這樣的一些價格為什麼會波動如此之大呢?又該怎樣應對經濟作物出現的暴漲暴跌的怪圈?今天節目當中我們將就此展開評論。
現場我們請到的兩位評論員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教授,鄭風田教授;以及我們財經頻道的評論員劉戈,歡迎二位!節目一開始我們來看一看相關的報道。
記者:去年你能掙多少錢?
生薑種植農戶:(除了本錢)能掙9000塊錢。
記者:今年呢?
生薑種植農戶:今年絕對得虧。
解説:今年“姜你軍”不再風光無限,在生薑主産地的山東安丘採購價在三四毛錢之間徘徊,而去年這個時候,每斤能賣4塊錢左右,很多種植戶談起生薑價格的下跌顯得愁眉不展。
生薑種植農戶:這個姜要賣到1.2元才差不多,低於這個數就折本。
記者:你這個姜賣不賣,這麼低?
生薑種植農戶:這些低賣它幹什麼,賣折本,還不如存起來好。
解説:種姜的農民着急,從事生薑生意的外地客商也有些焦慮,這位從事生薑生意十幾年的安徽客商説,去年大家都賺錢了,今年就得賠錢了。
安徽宿州生薑經銷商:跟去年相比是差狠了,也沒有什麼利潤,(種姜的)老百姓也沒有什麼利潤,老百姓得不到利,我們也得不到利,我們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
解説:山東省農業廳的調查顯示,目前安丘市薑蒜批發市場,生薑交易價為0.8至1.2元/公斤,最低跌至0.7元/公斤;濰坊市出口企業生薑收購價為1.0-1.2元/公斤,龍頭企業按合同價收購價稍高為2.4元/公斤。
據測算,今年每畝生薑生産成本約為6000元,按目前價格水平,姜農種植一畝生薑大約要虧損1500元左右。面對價格低迷的尷尬現狀,一些姜農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家裏挖上幾個井窖,把生薑存起來,待價而沽。
在上海江橋批發市場,一輛輛裝滿生薑的運輸車,正在等待卸貨,蔬菜經銷商告訴記者,去年這個時候,一車姜一天就可以售完,但是眼下,已經過去兩天了,卻明顯賣不動。
經銷商:來了之後貨都卸不下來,銷量相當少,價格也非常低,我跟家裏説,這裡貨賣不動了,賣不動,收的貨先在家裏壓一壓,臨時不往這發。
解説:新華社援引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生薑價格大幅低於去年同期,11月2日價格同比下降45.5%。
主持人:僅僅短短一年的時間,風景完全不同,我想所有的人都還記得在去年的農産品市場上,這個生薑價格節節上漲的這個情形,所以老百姓才會把它稱之為“姜你軍”。
劉戈:對。
主持人:但是今年呢,就完全不一樣了,剛才短片當中我們看最低的已經降到每公斤7毛錢了,這種大漲大落,劉戈你怎麼看?
劉戈(財經頻道評論員):確實就是因為去年漲得太高了,“姜你軍”去年是把城市裏的市民給將住了。那麼我自己有一個體驗,在去年冬天的時候,到超市裏頭帶了五塊錢説,買一點姜,人家那個攤販就不賣給你,説我沒法稱。
主持人:根本買不了,是吧。
劉戈:對,對,那麼也就是説這個現象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那麼今年的話,一下又跌這麼多,就是因為去年價格已經遠遠的超出了它本身的話,大家對於這個姜對它的價值的一個認識。
主持人:而且我們姜農的積極性因此就被調動起來了。
劉戈:對,對,那麼所有的地方,很多原來種過姜的,沒種過姜的,現在的話,都加入到種姜的大軍裏面。
主持人:其實經濟産品價格的暴跌對農民的傷害也特別大。
劉戈:對,那麼現在呢,姜這麼多,去年因為姜的價格那麼高,所以很多農民把自己原來種別的作物的地,現在都轉成種姜了,那麼尤其是這些新的姜農,他們對於市場的變化,一無所知。
所以的話,非常辛苦地種了一年,而且進行了大量的投入,一畝地種姜的話,大概要幾千塊錢的投入,那麼這樣的一個高投入完成了以後,千里迢迢,我看到報道,拉到像南方,從山東拉到南京,幾千公里,那麼最後拉到了以後,去了一看價格只能賣到幾毛錢一斤,這樣的話,對於這些農民心裏的打擊的話,可想而知。
所以的話,這種暴漲暴跌的話,真的是去年的話,姜是將了這個市民一局,現在翻回來的話又將了農民一局。
主持人:其實我們在這些産地採訪的時候我就發現,去年這些姜農臉上的喜上眉梢,完全被今年的愁眉苦臉所取代。剛才短片當中我們也看到,他説,你種一畝的生薑,你可能就要虧1500塊錢,問問鄭教授,去年節節高升的生薑價格,今年為什麼突然間就往下掉頭“跳水”?
鄭風田(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今年要不“跳水”才怪呢,因為農産品這幾年一直沒有走出暴漲暴跌的這個過程。
劉戈:對,過山車。
鄭風田:過山車,因為和種糧食相比,因為季節好的時候,這個姜應該是暴利,一畝地比如説賺個五六千,或者甚至上萬都是可能的。但是你種糧食,一畝地500塊錢,頂多可能有1000塊錢了。
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它的門檻也不是很高,其他農民都看到這個信息了,所以都大規模的種。這個時候供給遠遠大於需求,所以價格自然就暴跌了。
所以我們國家,我想提醒提醒農戶,今年價格暴漲,一定是明年有可能暴跌,千萬不要跟風。
主持人:所以提前給這些姜農們提個醒。
鄭風田:對,已經是一個規律。
劉戈:但是就是農産品這種波動性,就在於它沒有規律。有的時候,在前幾年也發生過這樣的一個現象。也就説,它又連續兩年上漲,那麼這個時候很多人又心存僥倖心理,去年漲,今年還會漲,所以在這個時候,發生一個判斷的一個失誤。
主持人:鄭教授,你覺得有沒有規律可言?是不是真的是一年低谷、一年高峰?
鄭風田:正常情況是這樣的,但是有些地方搞了很多辦法,降低這樣波動的幅度,比如我可以通過儲藏和加工,就能緩解。
主持人:應該有一些人為的因素。
鄭風田:對,新加入吃了很大的虧,你看到價格好的時候,你什麼儲存措施都沒有,然後你到點賣,賣不了就壞掉了,所以這個時候,損失是這些新加入的種植者。
主持人:我們也來看看網友如何看待這件事,“受去年姜價大漲影響,今年農民種植生薑積極性高漲。此外,去年生薑價格處於高位時,部分姜農儲存了大量生薑待售,今年的價格持續下跌,高價儲存的生薑不僅無法順價銷售,還擠佔了新姜的儲藏能力。”
其實大家看到不僅僅是生薑的價格出現了這樣的波動,我們在很多地方看到了白菜、土豆等等,也出現了一些滯銷的現象,這一些經濟作物的價格也是一路往下走,我們來看一看。
解説:山東棗莊大橋蔬菜批發市場是魯南蘇北最大的蔬菜市場,主要交易産品是秋冬白菜,現在本應是最忙的時候,但《經濟半小時》記者日前調查發現,這裡顯得有些空蕩。
當地白菜種植戶:這還開始,都沒來收呢今年,都愁死了。
當地白菜種植戶:沒行情,人不來收。
解説:大橋蔬菜批發市場是山東南部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佔地面積5600平方米,但是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市場,今年入冬就遭遇冷清。
王清軍(大橋蔬菜批發市場經理):去年佔滿馬路呢。
記者:能有多少戶收購商?
王清軍:得有50多戶。
記者:然後今年全空了,是吧?
王清軍:嗯,對。
解説:在棗莊市,大橋市場的白菜收購價是0.12元/斤,滕州市場0.09元/斤,肥城市場甚至只有0.05元/斤,價錢已經低得不能再低了,可是收購商還是少得可憐。
記者:您分析銷量不行主要是因為什麼?
當地白菜收購商:太多,廣州一個市場上100多車,當天賣不掉,第二天全部就得扔。
記者:為什麼都得扔掉?
當地白菜收購商:當天賣不掉,第二天就得爛。
解説:作為山東蔬菜主要銷售地區的北京,在北京新發地市場,今年的蔬菜批發價格與前兩年相比低了不少。像白菜、蘿蔔、土豆等品種,批發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0%左右,白菜下降幅度更大。
劉通(北京新發地市場統計部負責人):要跟去年同期比,白菜價格下降是比較明顯的,像今年大白菜我們市場批發價錢,主流價錢就在(一斤)一角五左右,在(一斤)一角四到(一斤)一角六之間,這是它的價格。去年這個時候白菜批發價錢,是五角到五角五(一斤)之間,這個相比較起來,今年比去年下降了將近80%,下降幅度是比較大的。
解説:在新發地市場,記者竟然很難找到山東大白菜,河北等周邊地區的供應量就足以滿足北京市場,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
主持人:我們看到這些曾經紅火的交易市場,現在冷清了不少,在剛才記者的調查當中,你也看到,有一些地方的白菜市場的確很簫條,而且價格從一塊錢掉到了一毛錢,好像還無人問津,到底白菜滯銷的原因是什麼?
鄭風田:白菜過去是北方居民的冬天的主菜。
主持人:對。
鄭風田:但是現在反季節蔬菜特別多,冬天很多居民能買到其他的一些蔬菜,所以儲藏大白菜的習慣慢慢越來越少了,目前又集中上市,所以出現一種滯銷很正常,尤其是去年價格很好,今年價格應該是往底。
主持人:它不再成為我們生活當中的必備品和必需品了。
鄭風田:對,過去陽&或者是房前屋後都儲藏很多。
主持人:對,如果不存冬季的大白菜,整個冬天沒菜吃。
鄭風田:或者是有的菜特別貴,你也買不起,大白菜是最便宜的。但是現在呢,因為南方的很多菜冬天運過來了,價格也不是很貴,所以大白菜就是選擇之一,所以我想可能這也是今年大白菜滯銷的一個原因之一。
主持人:我覺得菜農可能特別難理解今年的這種局面,你看去年可能一斤八九毛錢大家都搶着要,現在我都降到一毛錢了,怎麼還沒有人來呢?
劉戈:其實大白菜,一直對於農民來説,都是捎帶角種的,因為它一直不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作物。因為你看我們經常一説起來,做廣告的時候,都説什麼什麼都賣成白菜價了,本來就是一個很便宜的東西。
但是去年的時候,突然一下身價倍增。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韓國它的泡菜的需求特別大,那麼由於它本國受災,所以一下降低了關稅,那麼這個時候,山東又是這個大白菜的主要的出産地,所以大量的産品被高價賣到韓國以後,這引發全國市場的一個白菜價格的一個上漲。
那麼尤其在今年,大白菜一般的話都是在八九月份,這個時候,在北方,在北方這個時候在種,這個時候開始種。也就是説,它是在玉米,比如收完了以後,然後最後再利用剩下的這一點深秋的時光來種大白菜。
那麼這樣的話,在七八月份的時候,又傳出來韓國今年還會欠收。所以大家種的這樣一個熱情就特別高,而且門檻也低嗎,誰家都可以種,然後一下子這樣的規模又非常多。
主持人:面對這樣的一種大起大落,我們的心情應該是很複雜的。因為我們常常都會説,菜賤傷農,但是菜貴又會傷民。到底什麼樣的解決之道,可以一方面讓我們穩定好菜籃子;另外一方面,又能夠維護好我們菜農的這些利益呢?稍候的節目繼續我們的評論。
解説:關注市民菜籃子,又要關注農民的菜園子,農産品價格能否走出暴漲暴跌的怪圈?《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歡迎回來,繼續在今天的《今日觀察》節目當中來關注菜價的問題。在去年的農産品的市場上,我想很多人看到了農産品價格的連續上漲。所以呢也引發出了像“蒜你狠”、“姜你軍”等等這樣的一系列特別的稱呼。但是今年我們看到這一系列的經濟作物的價格卻不斷地在走低,我們不妨一起來回顧一下。
解説:去年,大蒜、生薑、棉花、土豆等多宗農産品價格曾達到歷年來的峰值,但今年卻普遍遭遇下跌行情,不少農産品價格一度跌至成本線上下。
九、十月份,內蒙古的土豆大豐收,僅烏蘭察布市土豆産量就超過77億斤。可伴隨豐收,價格也出現暴跌,去年的收購價是一斤一元錢,今年一斤也就賣兩毛五左右。
再説生薑,受去年姜價大漲誘惑,今年農民種植生薑積極性高漲,不僅山東主産區增加了種植面積,河南、遼寧等地農戶也開始種植生薑。在漲價預期下盲目擴種,供給過剩,造成價格暴跌。
楊春強(山東安丘市農業局副局長):要解決好小生産面對大市場的矛盾問題,應該是任重道遠。現在某種程度上講,農民不缺技術,缺少的是有效的市場信息的指導。
解説:為應對今年生薑價格暴跌的情況,當地動員100多家生薑深加工企業增加庫容,擴大生薑收購,拉長産業鏈條,但這也只是權宜之計。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關鍵還是結構不合理。農戶的“小生産”與現代經濟的“大市場”之間缺少有效的産銷對接。農民在相當範圍仍然沒有擺脫“一家一戶闖市場”、 “跟風生産”的生産方式。
人民日報文章:有關部門調控監管應當統籌兼顧,不應只在菜價高漲時實施,菜價低迷時,也要“該出手時就出手”,&&相應的調控措施,切實維護菜農合理的收益。既關注城市居民的“菜籃子”,又關注農民的“菜園子”。
主持人:我們看到很多地方的這些經濟産品的價格出現了暴跌,但是更令人焦慮的是不少的農産品竟然也出現了滯銷的現象,其實這是一個怪圈,當我們看到豐收之後,本該有的豐收喜悅,卻被價格的暴跌這樣的一些痛苦的心情所替代。
我們來問一問兩位嘉賓,其實剛才小片當中,總結了其中的一個原因,就説大概是因為我們現在分散的小農生産,讓大家盲目地跟風,你得到的信息不準確,所以才出現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農産品價格暴漲暴跌的現象,你們同意這種分析嗎?
鄭風田:我想這只是原因之一,實際還有深層次的原因。農民知道價格老是暴漲暴跌,為什麼有那麼多農民加入進去。所以我想有以下原因:第一個就是我們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這個價格差太大了,糧食作物一畝四五百塊錢不錯了,但是經濟作物搞好了話,一畝賺好幾千呢。
劉戈:兩三萬。
鄭風田:這個很正常。
主持人:這個更誘人。
鄭風田:對,很誘人,所以有很多農民願意賭一把,這是第一;第二個就是目前有一些商業性的農戶,他原來可能是打工賺了一些錢,現在發現……
劉戈:就是前農民。
鄭風田:對,前農民。
劉戈:現在又回來。
鄭風田:他有很強的商品意識,他看這個市場價格很好,那麼他又借了很多錢,也貸款,到農村包地去,一種,種個幾千畝。你看這幾年,包括海南的香蕉農,江蘇的這些西瓜農,還有內蒙的土豆農,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大量地進來之後,一下子種植面積大大地增加;
那麼第三個部分地區呢,可能出現我想打造一個土豆都,我想打造一個蒜都,想擴大本地的知名度的種植面積,而不了解全國市場的變化,這樣農民可能想著既然鼓勵種,我就多種一點,所以就出現這樣一種就是過量的供給導致失衡。
主持人:劉戈,你分析還有什麼樣的原因?
劉戈:我補充一下,就是這種生産方式和供應方式的變化,可能也是導致現在價格大幅度波動的原因之一。
就是以前,這個農業産品的價格大波動的話,一直都有的,以前小的時候,我們就有買愛國大白菜這樣的經歷。
但是呢,後來為什麼這些年的話,這些價格波動越來越大,而且你從道理上來説,我們的信息系統,我們的這個政策水平,應該是越來越高了,但是波動卻越來越大了。那麼我想的話,它跟生産水平,就是這個生産和供應方式的變化,有一定的關係。
就説以前基本上都是每一個城市在郊區有蔬菜基地,向本城市來供應。那麼現在的話,在全國形成了一些比如像山東壽光這樣的。
主持人:批發中心。
劉戈:大型的蔬菜生産基地,那麼很多城市,不再依賴自己的郊區。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的話,以前郊區本地的農業部門是可以向農民有一些預警的,農民自己也能有一些感受。
那麼現在形成了全國性的或者是很大區域性的這樣一個市場以後,個人、個體、小農戶對於整個市場行情判斷,更是手足無措了。
所以從這點來説的話,我覺得可能就是説,這個信息系統怎麼樣能夠更大範圍的建立起來信息系統。
主持人:農産品的價格,一方面連着農民,另外一方面,其實就連着市民,所以這當中可能會有一些兩難的選擇。怎麼樣一方面我們可以穩定菜價讓市民受益?另外一方面,又不能讓我們農民吃虧,你們覺得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鄭風田:我想可能當務之急,應該市民攜起手來,跟農民一塊抱團取暖。
主持人:就像我們在微博上常常會轉發這樣的信息。
劉戈:比如那個土豆,通過這種方式,確實是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可能更重要的還是要建立一種長效的機制。比如説我們現在的農業生産的基本方式,小生産大流通的這種方式能不能解決。其實有一些,比如説日本,他們通過過去的幾十年的實踐,就是通過農業協會的這種方式,那麼最後呢,對於整個生産的信息,銷售的這種服務,産品的這個籽種包括等等的話,在生産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政府扶持、農業協會協調的這樣一種機制。那麼最後讓單個農民,他判斷的失誤所引起的風險的話,能夠降到最低。
鄭風田:以後長遠解決賣難、買難的問題,也是要加強這種之間的對接,就是訂單農業,農民通過專業合作組織,然後在生産之前就已經找到銷路了,所以對接訂單農業,農民專業組織化,這是未來的途徑。
主持人:所以咱們農民未來。
鄭風田:當然政府也應該告訴農民,种經濟作物風險很大,種糧食作物是旱澇保收的,不要輕易地种經濟作物。
主持人:我們也看看網友如何來看待這件事,“大部分菜農種植蔬菜是有點像炒股,價漲就多種,價跌就少種。按照這種選擇,我國的菜價也就呈現出這樣的一張路線圖:菜價高,種植面積擴大,産量上升;隨後菜價下跌,種植面積減少,菜價再度上揚,漲跌反復循環。
就這個問題我們也採訪了我們的特約評論員,馬上聽聽他們的觀點。
荊林波(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所長):要想使農産品走出一哄而上,菜價暴漲或者是一哄而散菜價暴跌,那必然要構建一個相對暢通的産銷,首先是政府這個方面,應該保持一個相對長遠的和持續的一個信息透明的一個渠道,要構建相對有利於生産經營戶的一個體系,那麼在國外很多都是要給他們要補貼,或者是要定期要發布相關的信息引導生産。
第二點就是農産品的生産戶,尤其是經銷商,要對市場要做好對接,那麼這樣就要求他們有一定的信息的通道,有一定的經營實力,包括在全國網絡的構建。
陳明鈞(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這個怪圈的根本原因可能還是種植面積的不穩定,種植面積忽多忽少,就造成了産量的忽多忽少,産量的忽多忽少就造成了價格的暴漲暴跌。所以必須要穩定種植面積,應該是要建立蔬菜風險基金,當生産過剩的時候,價格暴跌的時候,政府要動用風險基金,進行收儲、加工轉化,這樣可以調節一下供求關係,使價格趨於穩定。同時要對農民進行適當的補貼,這樣農民的種菜的積極性,不至於説因為價格的暴跌,而減少這個種植面積。
主持人:我想農産品的價格,要真正走出暴跌暴漲、再暴跌再暴漲這樣的怪圈,才能夠真正惠民和惠農,那麼如果要朝着這個目標邁進的話,我們現在可以開始做的是什麼樣的事?
劉戈:我覺得還可以考慮在降得太厲害的時候,跌得太厲害的時候,損失太大的時候要有部分的政府補貼,因為在菜價漲的太厲害的時候,那麼我們這個時候,為了市民的這個生活需要的話,那麼最後採取了很多的措施來平抑這個物價。那麼現在的話,菜賤傷農了,那麼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有一部分合適的政府補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