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料照片 |
有“江南煤海”之稱的貴州,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大的産煤省,可今年省內電煤卻頻頻告急,電力運行一度“亮起紅燈”。當前水電因嚴重乾旱難以發力,煤炭安全生産形勢嚴峻,更讓“煤電困局”雪上加霜。重重復雜矛盾交織下,電廠、煤礦和地方政府,都面臨着困境和挑戰。
電煤供應緊張電廠“喊虧”
裝機4 60萬千瓦的發耳電廠,就坐落在我國南方煤炭資源最富集區域的貴州省水城縣發耳鎮,可走進電廠,寬敞的堆煤廠裏卻顯得有些空蕩,電煤持續緊張讓這座“西電東送”骨幹電廠運轉舉步維艱。
“找煤、找煤,這就是我今年最大的任務。”電廠總經理林躍説,發耳電廠2007年投産以來,今年遇到了最為艱難的局面,不僅電煤價格迅速飆升,煤質每況愈下,而且還買不到。8月份,電廠4&機組只有2&運轉,日均耗煤1.8萬噸,存煤水平在7天以下。上半年進廠電煤平均熱值只有3800大卡,大大低於5000大卡標準。電廠為此被迫使用柴油助燃,每個月燒油量達800噸。
貴州另一骨幹電廠盤南電廠公司副總經理李東麟説,正常情況下,電廠4&機組滿負荷運轉日均需煤2.4萬噸,由於煤質較差,今年需3萬噸,多用煤20%以上。折合成發一度電,就多消耗80克。
貴州粵黔電力公司總經理林桂榮説,2006年4月,盤南電廠第一台機組發電,當年就實現凈利潤1.7億元。可這幾年,電煤價格迅速攀高,電廠利潤不斷下降。電廠坐在煤山邊上,仍然面臨買不到煤的窘境。
與盤南電廠配套建設的響水煤礦,最初規劃年産能達1000萬噸,而電廠4&機組年需煤量僅700萬噸左右。可由於煤炭賦存條件、礦井審批手續不全等原因,2010年實際産量只有107萬噸。為了不停機,電廠甚至要從幾百公里外的黔西南州拉煤,運輸成本甚至比秦皇島到達廣州的海運費還貴,企業難以承受。
面對電廠的抱怨,政府也有説不出的苦衷。由於這些大型電廠屬於央企,更多地傾向於企業利益,遇到電煤供應緊張就對政府有依賴心理,部分電廠觀望心態較重、消極存煤,因此,地方政府調控效果往往難以達到預期。
煤礦難做“賠本買賣”
盤江煤電集團一位負責人説,當前煤礦企業面臨的窘境是,電煤與市場煤、省內價與省外價存在較大差距,但是,保障電煤、民用煤、重點企業用煤都是“政治任務”,企業明知是“賠本的買賣”,只能暫時丟掉市場保電煤。
記者調查發現,一方面是電廠頻頻陷入緊急“煤荒”,另一方面卻是煤炭企業普遍沒有生産積極性。6月9日,佔貴州電力裝機近一半的8家主力電廠存煤不足一天,貴州電網發布全網大面積停電紅色預警。為保障電煤供應,貴州省&&一系列“硬措施”,甚至“封關”措施停止煤炭外運,但這些措施卻沒能根本緩解“電煤危機”。
10月1日起,貴州對出省煤炭徵收二次價格調節基金,由原來的從量計徵改為從價計徵,根據盤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公告,按照此規定,四季度公司預計負擔煤炭價格調節基金1.35億元。
貴州水礦集團副總經理張思明説,這幾年全國鬧“電荒”嚴重得多是一些産煤大省,如山西、河南、貴州等。事實證明,電煤越是按市場規律辦事,越是有保障。如果允許煤礦銷售一部分煤炭給電廠以外的其他客戶,拉高扯低總體上還能有盈利,可是所有煤炭都要給電廠,政府守在煤礦見煤就拉走,導致煤礦普遍沒有生産積極性,電煤供應更加緊張。
張思明説,前些年煤礦企業長期困難,發工資都成問題。這幾年煤炭市場稍有好轉,卻要眼睜睜看著利潤流失。供應電煤與市場煤每噸差價300多元,一天損失就是500多萬,現在企業辛苦建立起來的銷售網絡也受到影響。
國有大礦有怨氣,地方小煤礦也“心氣不順”。一些小煤礦礦主説,煤炭資源獲取是市場化方式,投資門檻不斷抬高,已經投入大量資金,可現在出煤卻沒效益,甚至是虧損,寧願不生産。
盤縣雄興煤礦礦主劉爾雄説,無論生産不生産,縣裏給所有煤礦都下達了電煤任務,可煤礦證照到期了,跑省裏一些部門幾十趟也辦不下來延期手續,“合法礦變成了非法礦”,只能從其他煤礦高價買來完成任務。電煤供應的前提是要鼓勵産能,可現在這種局面下,很多煤礦失去了生産積極性。
貴州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煤炭産量1500萬噸,數據一經公布,即遭各方質疑。中電投貴州金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貴榮説,按照這個數據,日均産量40萬至50萬噸,而電煤需求量只有20萬噸左右,採取封關措施煤炭都不允許外運,剩餘20多萬噸煤炭究竟到哪去了?
據貴州省能源局統計,全省“六證齊全”的煤礦只有400多對,總産能8000萬噸左右,而去年煤炭産量近1.6億噸。一些煤礦業主認為,煤炭産量有虛報嫌疑,加上今年事故頻發,小煤礦被關的數量大,導致整體産量不足,電煤供應非常緊張。
基層政府“安全”“生産”難平衡
確保電煤供應,地方政府是第一責任方,可在電廠與煤礦間艱難“周旋”。貴州第一産煤大縣盤縣副縣長劉虎生説,全縣140對煤礦,接連發生煤礦事故後,目前只有26對合法煤礦生産,總産量不過400萬噸,可今年縣裏的電煤任務量有530萬噸。
為完成任務,盤縣成立5個電煤督查組,到37個鄉鎮督查,幾乎是見煤就拉走。劉虎生説,盤縣産煤品種主要是焦煤,動力煤不到10%,8月份,焦煤價格每噸高達900元至1400元,是電煤價格的2至4倍,可為了保電煤,縣裏只能執行“三不”政策,即所有煤炭“不入洗、不煉焦、不出境”,全部供給電廠。
火鋪鎮鎮長鄭春萍説,今年以來,盤縣發生多起較大以上煤礦事故,一批礦井停産整頓。全鎮有3對礦井,現在只有1對在生産。今年全鎮電煤任務14.6萬噸,可到8月底只完成2萬多噸。
大山鎮鎮長秦明高、平關鎮鎮長張雲浦等説,一會兒是安全大檢查,有隱患的煤礦都要關閉;一會兒又是電煤“大動員”,要千方百計鼓勵生産保障供應,基層幹部工作很難做。
“左手安全、右手生産”,記者採訪的一些基層幹部説,安全生産與電煤保障就像是套在地方領導幹部頭上的兩個“緊箍咒”,電煤是“政治任務”,安全是“政治任務”加“政治生命”,地方肯定是寧願停産也不願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