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貨幣二次寬鬆信號強烈
2011-11-07   作者:張茉楠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張茉楠

    站在全球經濟衰退的邊緣,各大經濟體發出支持經濟增長的強烈信號。無論是把激活經濟增長作為重要目標的G20“戛納行動計劃”,還是歐洲央行改弦易張突然降息,再或是美聯儲議息會議上暗示可能購買抵押支持債券(MBS)的表態,種種跡象表明,在主權債務高懸、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可能加入“二次寬鬆”的陣營。
  儘管有3%的通脹高壓線,但剛剛走馬上任的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還是毅然宣布將歐元區基準利率從1.50%下調25個基點至1.25%。德拉吉美式的行事作風,很可能讓歐洲央行效仿美國救助金融危機的做法,包括改變幾十年來歐洲央行不能在二級市場直接購買主權債券的鐵律,再加上高盛的經歷讓德拉吉深諳金融市場杠桿操作之道,歐洲央行在未來會更加大膽。
  歐洲的意外降息可能再啟全球二次寬鬆的閘門。從美國經濟形勢和政策走向看,受制於歐洲問題擴散的影響,以及債務壓力和財政束縛的增加,美國經濟加速增長的態勢未必會延續至四季度或是明年。高盛預計,美國的GDP增速第四季度可能放緩至1%,明年第一季度進一步減慢至0.5%,這也就意味着未來包括QE3、降低超額準備金利率以及設定名義GDP目標並與利率挂鉤的刺激政策還可能&&。而從日本境況看,為應對日元升值對實體經濟的嚴重拖累,日本央行有理由再度實施量化寬鬆,進一步放鬆貨幣。
  而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和貨幣政策調整也不可能與發達國家脫鉤。近期,為了防止經濟大幅放緩,抵禦歐債危機對出口的衝擊,巴西、印尼等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央行開啟降息通道,這意味着新興經濟體的政策出現轉向。
  其實,全球並不真“差錢”。2008年金融危機至今美元流動性增長了2.3萬億美元,全球廣義貨幣供應M2已接近60萬億美元左右。在全球十大經濟體中,美國、中國、日本、英國、巴西、印度、加拿大這七個國家,2008年到2010年三年時間,貨幣供應量增加了8.96萬億美元,增幅高達43.16%,市場感到流動性緊張主要是因為債務危機下的金融“去杠桿化”和市場的“去風險化”讓這些流動性“藏”起來了。
  因此,全球重拾“二次寬鬆”或繼續長期維持低利率,不但會延誤發達國家本應採取的去杠桿化措施,致使資源配置不當,也為發生嚴重的金融扭曲埋下禍根。對於新興市場而言,化解債務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2012年,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壓力繼續明顯高於發達國家。根據IMF的預測,2011年和2012年新興市場整體的通脹預估值分別為6.9%和5.6%,而同期發達市場整體的通脹水平僅為2.6%和1.7%,相對更高的通脹壓力使得新興市場難以通過放鬆貨幣來衝抵財政鞏固的負面效應。在全球超低利率水平下,新興經濟體資産價格繼續膨脹,私人部門負債迅速增加,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當前的中國經濟同樣面臨內憂外患,不能忘記2008年金融危機貨幣寬鬆刺激政策所帶來的後遺症依然在發酵,更不能重新打破在保增長與抑通脹之間已經取得的“微平衡”。中國經濟不能再為全球廉價貨幣而埋單了。應當為我為主,堅持既定的政策立場。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全球貨幣戰爭再聞硝煙 2011-09-13
多國央行扎堆議息 全球貨幣政策急轉 2011-09-06
美聯儲點燃全球貨幣貶值競賽 2011-08-11
一個新全球貨幣的激蕩歲月 2011-06-17
歐元將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發揮積極作用 2011-06-17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