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史料中,有一本光緒年間的《各省進貢茶葉賬》,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貴定縣芽茶,貢皇上一匣,貢老佛爺一匣。”事實上,早在乾隆年間,朝廷便欽定規劃了貴定雲霧山中的皇家茶園。 從貴定縣城乘車南行,進入抱管鄉境內,遠遠就看見聳立天邊的雲霧山。橫亙連綿的群巒,在深遠的天際兀出一道分明的輪廓,薄薄的雲霧點綴腰間,如一幅水墨山水畫,讓人心曠神怡。於山頂環視,山氣空蒙,雜樹小草,繁花蜜枝,錯落共生。縱目遠眺,層巒疊嶂,跌宕起伏,大地蒼茫。千山萬壑猶如野馬,從飄逸的白雲中奔騰而來。 而層層疊疊的茶園,如同條條綠色玉帶蜿蜒在山嶺間,成為山中又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雲霧涵養了雲霧山這方水土,使之氣候溫和,物産豐富。這裡盛産大米、木材、茶葉,其中尤以茶葉最負盛名。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所立的貢茶碑至今還保留在雲霧山上。 據了解,雲霧茶1988年便獲中國食品博覽銀獎;1991年獲“全國名茶”稱號;1993年在中國國際保健品博覽會上獲“金盃獎”;1995年在中國國際展銷會上再獲“金盃獎”;2002年第四屆國際名茶評比會上獲“金獎”……雲霧茶還被編入《中國茶經》、《中國名優産品大辭典》、《中國茶文化古今大觀》等書。 “貴定雲霧貢茶産業發展的最好條件在於生態,最大優勢在於品種,最大潛力在於品牌,最大活力在於區位,最大魅力在於文化。”貴定縣委書記劉建民説。 為了讓更多愛茶人品味雲霧山好茶,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茶文化,貴定縣決心加快茶産業的發展,提出“以弘揚貢茶文化為切入點,以推廣鳥王茶良種為着力點,以品牌戰略為主線,力爭在2020年以前,實現茶産業對經濟貢獻率佔半壁河山,將貴定打造成中國茶業強縣”的茶産業振興思路,並確立南茶北擴、科技興茶、項目帶動、有機綠茶、貢茶品牌、市場擴張、苗嶺文化等七大戰略,每年撥出三到五百萬元,並整合各類項目資金上千萬元,投入貢茶産業。 大自然賜予貴定優秀的茶樹品種——“鳥王茶種”,這是全國茶葉的珍稀良種之一,也為貴定所獨有。鳥王茶種耐寒性強,持嫩性強,質地優良,包含着歷史、民族和地域特點,貴定極為珍視這一稀缺資源,把鳥王茶種的保護、培育和發展,作為茶産業的重中之重。 目前,全縣已建的鳥王茶樹種母本園,每畝插苗可達25萬株以上,畝産商品苗可達16萬株左右,畝産值可達2.5萬元,純利1.3萬元。 為加強茶葉標準化和組織化建設,貴定縣組建了5個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3個茶葉協會,入社茶農以茶園入股,有專人指導,統一質量標準,收購價格從優,肥料免費運輸,茶農得了實惠。 利用“貴定雲霧貢茶”這一資源,貴定還打造了雲霧山原生態貢茶觀光園,鬥蓬山古茶樹群觀光園,陽寶山佛教聖地觀光園,吸引游人前來感受茶區生活,體驗採茶制茶。 貴定又把目光投向珠海等沿海發達城市現有的綠茶消費群體,推出茶園認養的茶旅互動模式,為這些消費群體提供茶園,吸引眾多大都市居民前來貴定。貴定縣經典茶葉公司2009年投資一億多元興建了“金海雪山生態茶博園”,每年吸納游客上萬人次。 三年前,劉建民曾説:“貴定人再奮鬥十年左右,將會見到一個令人鼓舞的局面,世界茶葉的列車,必有一節車廂是我貴定的。”如今,貴定雲霧貢茶憑藉品牌推介,已在貴州省內外設有直銷店、專賣店30余家,茶葉還遠銷日本、韓國等地。 截止到2011年5月,貴定縣茶園規模已有72000畝,其中投産茶園35000畝,已有各類加工企業50多家,年産茶葉1300多噸,年産值近兩億元。 雲霧茶鄉因茶而名,貧困群眾也因茶而富。一度窮得出名的雲霧鎮鳥王村,僅靠發展茶葉種植戶均收入就超1萬元,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1100元增加到2010年的4100元,由原來的省級重點貧困村,變成為茶葉種植示範村。 鳥王村茶農雷邦華便以四畝茶園起家,又貸款5000元幹起茶葉加工,曾是貧困戶的他很快脫貧致富,還新建了小洋房。如今,雷邦華每年僅加工大眾茶就達三噸多,還開設了許多專賣店,將雲霧貢茶銷往山東、大連等地。 據統計,全縣茶産業從業人員達1.2萬戶,其中貧困戶佔45%,他們均因茶脫貧致富,和雲霧茶一起,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