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重科陷入斷臂門 被指産品設計不合理
2011-10-21   作者:劉浪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字號

    “10天之內將有結果出來。”10月20日晚,酒泉市新聞辦主任張克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10月10日發生在華銳風電全資子公司酒泉廠區的吊裝設備斷裂傾倒事故的調查結果已接近尾聲。但他沒有透露更多有關調查的信息。
  這起由於中聯重科1000噸履帶式起重機吊臂斷裂傾倒引發的事故造成5死1傷。事故發生後,華銳風電和中聯重科兩家上市公司均通過媒體稱自己不應承擔責任。不過,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事故現場分析材料顯示,中聯重科事故産品QUY1000在産品設計和工藝上可能存在問題。
  與之相關,有關中聯重科不同産品存在問題的情況近日被媒體披露出來。有分析認為,一連串産品事件的背後,是中聯重科這家國內行業領先企業面對激烈競爭的焦慮。

  多事之秋

  事故發生後,華銳風電對外明確&&自己非責任方。隨後,中聯重科也對外釋放信息,稱事故原因是作業方涉嫌違規操作,近日更明確&&,事故調查的關鍵在於是認定為生産安全事故還是質量事故。
  記者從相關渠道獲得的一份事故現場分析材料則顯示,“從設計數據看,中聯QUY1000在臂架設計上與國內外同類産品基本相當。”“但起重能力超乎尋常的強。”這種設計,似乎表明産品設計者“還沒有掌握圍繞臂架分析的起重性能表計算技術”。
  記者通過諮詢專業人士獲知,臂架工作半徑和起重能力必須保持在一定的比例範圍內,如果一味放大起重能力,則意味着臂架變形或斷裂的風險越大。而通過起重能力曲線對比,中聯QUY1000的起重能力大幅度超出了國內外所有的1600噸及以下履帶起重機産品,其中超出德馬格1250噸(CC6800)履帶起重機高達57.6%,甚至超出德馬格1600噸(CC8800-1)履帶起重機10.6%。
  這份分析材料還顯示,QUY1000上車轉&與過渡平台之間連接耳板的結構破壞、腹管與主弦管之間的焊接破壞等,全部是從焊縫處直接撕裂,不符合普遍性事故中表現出來的從焊接熱影響區處破壞的破壞形式,這可能表明該産品的生産商高強度板材、管材的焊接連接計算或焊接工藝不過關。
  不過,目前最終的事故調查報告並未&&,上述分析是否成立還需有關方面最終核實。
  QUY1000事件發生後,中聯重科似乎陷入多事之秋。
  近日,有媒體報道了山東的混凝土攪拌車的底盤支架斷裂事件,稱有10輛中聯重科混凝土攪拌車的底盤支架,幾乎同一時間,在同一位置開裂,導致車輛無法正常使用。事發後,承租方拒絕繼續支付車輛租金,而中聯重科指定的融資租賃機構———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北京)有限公司(下稱“北京中聯重科”)則在9月13日強行將車輛從濟南拉走。中聯重科方面至今未對此事正面回應。
  在媒體和網絡上傳播的有關中聯重科産品問題的信息還不止這些。
  “這裡面不排除有客戶借機炒作,希望趁機解決問題的可能。但是,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中聯重科應該出來作出明確的説明,如果任由這種負面消息繼續集中爆發,對公司和行業都是不利的。”一位曾經在多家工程機械製造企業任職的人士評價道。

  “焦慮症”

  多事之秋,揭開了工程機械行業激進“追標”的冰山一角,也使中聯重科的競爭“焦慮症”顯露出來。
  “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最大的幾家都對外宣稱自己是龍頭老大。”一位工程機械代理商在看到本報《中聯重科“斷臂”:行業盲目“追標”之殤?》的報道後跟記者談起對這個行業的看法。他同時&&,企業巨頭之間的競爭某種程度上對客戶有利,比如相互壓價、延長付款周期、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等,客戶都歡迎。他的憂慮在於,這種激進式的“追標”是否能夠確保産品質量。
  行業中公認的三大企業是徐工集團及其上市公司徐工科技、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其中徐工是國內老牌工程機械製造商,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兩家地處同城,一向競爭激烈。
  一位曾在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任職過的人士向記者介紹,當中聯重科體量還小於三一重工時,兩家相安無事。但隨着中聯重科依靠自身國企的優勢將湖南浦沅集團收歸旗下,以及此後的一系列並購,體量和産品線都獲得巨大提升,“兩家的競爭進入肉搏階段,中聯的焦慮症也就産生了。”
  2008年,中聯重科與戰略合作夥伴聯手收購意大利混凝土企業CIFA,當時其董事長詹純新談到收購理由之一就是不能讓競爭對手得手,此話後來被一些業內人士稱為“意氣用事”。外界普遍認為這筆收購在一段時間內拖累了中聯重科。2011年中報顯示,中聯重科境外營業收入10億元,佔營業收入的4.2%,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這表明並購CIFA至少並未在短期明顯提升它的國際市場業績。
  “焦慮是可以理解的,難道三一、徐工不焦慮嗎?”前述曾在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任職過的人士&&,中聯重科資産包袱較重,加上外部市場逐漸轉淡,“可能在市場拓展和産品開發方面走得比較急,但欲速則不達。”
  他舉例説明,不久前發布的“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崛起”2011年工程機械行業用戶滿意度測評結果顯示,中聯重科測評沒有一個“第一”,多個“第二”,這可能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種焦慮的原因。
  財務數據也讓中聯重科無法淡然處之。
  2011年中報顯示,中聯重科總資産為750.9億元,遠大於三一重工的497.5億元和徐工科技的303.9億元,而三家公司中,三一重工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03.6億元,凈利潤63.5億元;中聯重科上半年營業收入241.5億元,凈利潤46.5億元;徐工科技上半年營業收入195.1億元,凈利潤22.3億元。三家中,中聯重科的總資産收益率最低,約為6.7%,其次為徐工科技8%,三一重工最高,為15.7%。
  同時,中聯重科上半年貨幣資金餘額為227.7億元,短期借款餘額71.8億元,較年初增加29.5億元。存貨周轉率1.71次(未折算為年),遠低於三一重工(2.79次)、徐工科技(2.72次)。

  激進法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很多業內人士都認為這次酒泉中聯重科産品吊臂斷裂跟行業的激進競爭有關。
  記者了解到,中聯重科履帶式起重機是按200噸、100噸、600噸、50噸、260噸、400噸、1000噸、3200噸的産品推出順序,而行業內一般是遵從由高到低由小到大的自然順序。
  “很難理解從200噸到600噸的跳躍,再到50噸的迂迴,然後是400噸和1000噸的穿插,終極跳躍是正在研製過程中的3200噸。”一位長期從事起重機研發的人士評價道。
  同時據該人士介紹,中聯重科履帶式起重機研發中採用研發外包,長期依靠高校設計及計算。“從表面上看,這種手段似乎縮短了産品研發周期,産品推出比較快捷。但企業沒有經歷從小噸位到大噸位、從各核心技術分項分類攻關的技術積累,高校對産品實際經驗和現場試驗測試更為陌生,基本較難系統地進行理論研究與試驗測試相互結合的驗證工作。”
  本報記者獲得一份《中聯重科混凝土2010版協議三方協議書(2010版贈送設備)》,甲方(出租方)為北京中聯重科,乙方為承租方,丙方(出賣人)為中聯重科。協議書顯示,該版協議於2010年5月10日啟用。協議約定:乙方通過甲方以融資租賃方式採購丙方設備,在乙方按照《融資租賃合同》及其附件的約定連續定時足額支付前六期租金的前提下,丙方有條件贈送相應型號攪拌車設備三台給甲方,贈送設備金額為人民幣165萬元(按丙方統一銷售設備價格計算)。根據甲方委託,丙方將贈送設備直接交付給乙方使用。同時,贈送的設備丙方不予開具發票。協議要求乙方應對協議內容嚴格保密,不得洩露給任何第三方,若泄密,則贈送設備條款自動失效。
  “這種銷售方式,結果一定是傷了行業更傷了自己。”一位行業內人士指出。不僅如此,該人士還指出,這種“促銷”的背後,是否存在財務問題,從協議看,所贈送的産品既似已經有具體作價,但又無實際支付,這一情況在中聯重科的財務上是如何處理的,從公開數據完全看不出。
  2011年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聯重科應收賬款為117.8億元,應收賬款餘額較年初增長了69.53%。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分級基金産品設計三大原則確定 2011-08-15
銀行理財産品設計遭質疑 2010-08-13
加息預期左右銀行理財産品設計 2010-04-09
分析師建議“一對多”競爭核心集中於差異化産品設計 2009-08-21
産品設計的核心在於創新 2009-06-19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