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鞍鋼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曉剛10月12日在巴黎召開的國際鋼鐵協會第45屆年會上當選為該協會新一任主席。這是40多年來首次由中國內地鋼鐵企業負責人擔任這一行業組織的主席。
張曉剛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説,中國內地鋼鐵業高管首次擔任國際鋼鐵協會主席,表明世界鋼鐵行業對中國鋼鐵行業的認可,對中國鋼鐵強國地位的確認具有象徵意義。
國際鋼鐵協會成立於1967年,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具活力的工業組織之一。目前協會共有約170家會員,會員的鋼鐵産量佔全球鋼鐵總産量的85%左右。
與此同時,中國在世界鋼鐵工業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中國粗鋼産量從1998年佔全球産量的13%增至2010年的44%。1996年中國粗鋼産量突破1億噸,到2011年預計將超過7億噸。
張曉剛此次當選,受到國際媒體關注。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刊文説,這一任命凸顯中國在全球鋼鐵行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根據美國環球通視公司的數據,以産量計算,中國去年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鋼鐵生産國,“終結了美國把持100年的老大地位”。
張曉剛説,中國粗鋼産量從1996年起就穩居世界第一,但國際社會一直沒有認同中國鋼鐵強國的地位。國際鋼鐵協會成立以來,日本的鋼鐵公司高管擔任過8屆主席,而中國內地鋼鐵企業負責人今年才首次擔任主席。
他談到:“由大轉強需要一個過程,僅憑産量第一和裝備先進,難以獲得其他國家的認可,關鍵要看能不能生産頂級産品,産品和服務能不能得到世界上重要工程和品牌客戶的認可等。”
張曉剛接着説:“現在,中國鋼鐵企業不僅在産量上雄踞世界第一,在質量上也可以與世界上著名鋼鐵企業競爭,産品和服務得到世界頂級品牌用戶的認可。這是中國鋼鐵人多年努力的結果。”
國際鋼鐵協會總幹事埃德溫 馬松當天對媒體説,過去20年,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拉動本國鋼鐵産銷量快速增長,極大促進了全球鋼鐵行業的發展。國際鋼鐵協會認可中國鋼鐵行業作出的積極貢獻,並相信其會在未來發揮更大作用。
張曉剛認為,中國內地鋼鐵業高管擔任國際鋼鐵協會主席,是中國鋼鐵行業由大轉強的一個標誌,國際鋼鐵協會看重中國鋼鐵行業的成長性。對於中國大型鋼鐵企業而言,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發揮更大作用。
他説,中國企業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戰略,只有更多中國企業成為跨國知名企業,中國的大國地位才能進一步確立。雖然方式不盡相同,但中國鋼鐵行業的領頭企業一直在實施“走出去”戰略。從新中國“鋼鐵工業搖籃”到新時期“鋼鐵工業排頭兵”,鞍鋼把海外戰略合作重點放在了成熟的發達國家市場,在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國均有合資企業。
近年,鞍鋼通過積極的全球化戰略在世界範圍內布局産業鏈條。去年鞍鋼與美國鋼發展公司合作,成為首個在美投資建廠的中國鋼鐵企業;近期,鞍鋼計劃與德國鋼鐵巨頭蒂森克虜伯公司再建立一條合資生産線,開展高端轎車用鋼板方面的研發與生産。此外,鞍鋼還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日本神戶鋼鐵公司、英國斯坦科集團和韓國浦項制鐵公司等國際領先企業在市場、技術、管理、銷售以及培訓等多方面進行積極的交流與合作。
張曉剛把鞍鋼全球化戰略的拓展比作“登山”。他説:“你與誰一起登山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找到世界頂級企業作為合作夥伴,與它們建立合資企業,這樣直接就把自己的業務做到了世界頂級平台上。”
張曉剛強調,中國企業“走出去”還面臨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制約,為此“我們的合資企業要本地化,為當地解決就業,創造當地稅收,這也是消除國外貿易保護的一個有效辦法”。同時,他還談到,鞍鋼也非常重視新興市場,但前提是關注投資安全,充分評估投資風險。
談到業內較為關注的鐵礦石價格波動過大問題,張曉剛認為,由於鐵礦石行業集中度過高,導致國際鋼鐵行業産業鏈多年來一直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現象。
他説:“作為鋼鐵企業,我們希望鐵礦石價格穩定,鐵礦石是鋼鐵企業的‘糧食’,從巴西或澳大利亞運輸鐵礦石到中國,路程就需要2到3個月時間,如果鐵礦石價格1到3個月定價,産業鏈是不合理的。鐵礦石廠商和鋼鐵企業作為産業鏈上下游環節,應該推動形成合理産業鏈,共同分享市場利潤,共同承擔市場風險。”
張曉剛也坦承,中國鋼鐵行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仍面臨一些“瓶頸”問題,比如區域産能和需求不均、國際原材料價格過高、易受到國外貿易保護和反傾銷措施衝擊等。在這些問題中,一些可以通過調整結構來解決,一些則會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