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開啟慢性病防治智能時代
2011-10-14   作者:記者 李亞紅/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只要家中備有一台設備,慢性病患者就能隨時監控重點的幾項健康指標。如果出現異常,信息會發送到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責任醫生看到信息後,會及時和患者通電話,進行用藥治療或生活方式指導,如果有必要,醫生會給患者直接預約大醫院的專家號。這不是科幻小説,這是由物聯網開啟的“智能”慢病防治革命,它正漸漸走進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

  物聯網:實時感知身體信息

  我國正處在快速健康轉型階段,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以年均15%的速度上升為主要疾病,患者治療和醫保支付負擔日益沉重,已漸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便捷、高效地防治慢性病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北京市海淀區已用上當前最時髦的“物聯網”防治慢性病。海淀區花園路街道的方雯琪老人今年80歲,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以前經常跑醫院,現在在家用‘WeHealth遠程監控終端’測量血壓、心率等數據,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醫生立即就能看到,方便得很”。
  方雯琪的家人告訴記者,“這套設備很簡單,和自動血壓計的操作程序相似。”每次患者在家測出的數值會立即通過無線上傳到社區醫院“家庭醫生”那裏。北京市衞生局推行的“家庭醫生式”服務,每個團隊由全科醫生、護士、預防保健人員3人組成,一個團隊負責600戶家庭。
  當檢測數據傳入系統內,“家庭醫生”分析數據後,通過系統反饋給患者,告訴患者這些數據是否處於正常數值範圍內,是否需要看醫生,或者提示如何調藥、治療等。
  “只要有手機信號的地方,這個機器就能通過無線傳輸數據。很方便,獨自一人就能操作。”海淀區醫改辦主任劉建民告訴記者,海淀區“WeHealth無線健康檢測慢病監護試點”是全國首個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慢性病患者進行健康檢測的項目。
  “WeHealth無線健康檢測慢病監護”系統研發者北京郵電大學無線新技術研究所教授康桂霞説,患者不用出家門就能獲知自己的健康狀況。基於物聯網技術的社區老年人慢病健康監測服務實現了社區內患者實時的健康監護和醫患互動。此項目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等9家單位進行試點已經一年有餘,有望逐步推廣。
  記者到北京市海淀區、西城區採訪發現,部分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立起利用物聯網技術的“健康吧”,這是一種智能型“家庭醫生式”服務新模式。走進海淀區花園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健康吧”,不大的房間裏,擺放着血糖測量儀、身體成分測量儀、肺功能測量儀、骨密度測量儀、動脈硬化測量儀等10多种醫療自測設備。
  “不用去醫院排隊,居民持醫保卡通過登記後,在‘健康吧’裏自己就可以做健康體檢,並且完全免費。”劉建民説,“‘健康吧’就相當於一個電子的家庭醫生,可以如實監測患者生命體特徵的細微變化。”
  患者每次在“健康吧”裏測量的數據,都會通過終端設備自動上傳到個人健康檔案裏,與管理醫生形成有效互動,使患者及時獲得健康管理指導建議,開創出智能型“家庭醫生式”服務新模式。

  “知己健康管理”:我的健康我管理

  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而基層小醫院往往門庭冷落,但患者往往是因為常見病、慢性病跑大醫院。進行慢性病的健康教育、預防、治療和康復應是社區衞生服務的基本任務。
  為有效防治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腦卒中4種慢性病,北京市部分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除了利用物聯網防治慢性病外,“知己健康管理”這種“智能醫學”的運用也獲得迅速推廣,讓醫患互動,使社區“小門診”成為居民健康的真正“守門人”。
  57歲的劉蘭平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參與了北京市西城區德勝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知己健康管理”,她每天把隨身攜帶的類似“BB機”的能量監測儀顯示的信息和膳食情況輸入“知己健康”軟體。社區醫生通過電腦能即時獲取這些信息,分析患者飲食、運動存在的問題。
  “到大醫院看病,醫生開完藥後告訴我,邁開腿,管住嘴,但怎麼運動,吃多少,醫生並沒有告訴我。”劉蘭平説,進行“知己健康管理”後,醫生每週都會開出個性化“飲食處方”和“運動處方”,指導我動多少、怎麼動,吃什麼、吃多少,實現能量平衡、有效運動。
  劉蘭平以前每天吃10多種藥,還經常頭暈看不清路,經過“知己健康管理”3個月的服藥、飲食、運動等調養後,又恢復了原來的活力。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到底吃多少合適、運動多少才夠量,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明確的答案。”最早發起“知己健康管理”的國家醫學教育發展中心王漢亮教授説,這種慢性病管理模式能讓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學會一套自我管理方法,真正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智能慢病管理模式求解“看病難”“看病貴”

  提起看病,很多人都有去大醫院就診的經歷:掛號排長隊,候診等半天,反復檢查太折騰,開大處方花錢多……説到底就是一個字:“難”。
  “物聯網、‘知己健康管理’等醫學技術,不僅將‘病發後到醫院被動治療’的就醫模式,改為‘早預警’的主動治療現代醫學模式,更重要的在於推動層級就診的實現。”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中國醫藥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説,智能醫療服務都是基於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立的,這是逐步建立實現“社區首診制”,推進層級就診的一劑“良方”。
  劉國恩説,衞生醫療服務應該是一個“正金字塔形”,也就是越往基層,就診人數越多,遇到疑難雜症通過轉診到大醫院,這才有助於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以社區為突破口,推行慢性病綜合管理,不僅能降低醫療總費用,同時也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北京市最早推行“知己健康管理”的西城區,調查分析顯示,約90%的慢性病患者經過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規範管理後病情得到控制,參加試點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年平均醫藥費用分別降低了720元和480元。
  北京市衞生局副局長毛羽&&,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智能醫學”最大的意義在於強化社區醫院的服務能力。將小病、慢性病、常見病留在社區中解決,既可以減輕居民的經濟負擔,又可以減少政府的財政投入,可以分流大醫院過多的患者,使社區居民能就近、及時得到社區公共衞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
  “然而,如何保證物聯網時代信息安全值得思考。目前,這一領域的監管還是空白。”北京郵電大學無線新技術研究所教授康桂霞&&,“患者的身體信息都在網絡上,哪些信息可以公開,哪些不可以公開,必須要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張德江:推進三網融合 促進物聯網研發 2011-09-29
物聯網安全需防患於未然 2011-09-27
“訂單天平”傾斜凸顯物聯網應用發展加速 2011-09-20
財政部:鼓勵各類資本向物聯網集聚 2011-09-13
物聯網“十二五”規劃或9月&& 2011-08-23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