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河套農民:秋收過後喜事多
2011-10-14   作者:記者 張玥 王春燕/呼和浩特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咱農民也能住上高樓,當上城市人。”今年55歲的魏保義坐在自家炕頭上,一邊點上煙袋,一邊暢快地笑着。
  魏保義家住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八一辦事處章嘉廟六組,地處城鄉接合部,大部分地都被臨河區規劃的經濟開發區徵走了。
  “我們這裡的地不肥,種啥收成都一般。現在徵我們的地,還給我們交社保作為補償,過不了幾年,我就能拿上養老金了。現在住的土房也要徵,樓房都蓋起來了,20多層都是電梯房,要住就住十來層的,咱也住住高層。”説起要住樓房,老魏臉上的皺紋都笑得“飛揚”了起來。
  老魏告訴記者,家裏的10畝地好侍弄,今年秋天,他早早收完了地,在離家不到1000米的一家制藥廠打工,幹了兩個月,收入6000多元錢。“現在的日子好着呢。”
  秋收過後,莊稼地裏到處是割完的玉米稈茬子、葵花桿,八&&河套一下子蕭條了許多。但走進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康爾徠合作社的大棚裏,溫潤潮濕的空氣撲面而來,一排排黃瓜、番茄、西瓜長勢正旺,翠綠欲滴。
  合作社負責人魏玉海介紹説,合作社的150多個大棚裏的蔬菜都採用綠色種植,已被自治區農業廳認定為綠色食品糧食生産基地和無公害瓜果蔬菜生産基地,裏面種植的蔬菜都是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
  “地裏上的都是農家肥,你看這土的顏色,你看這上了多厚的肥,踩上去跟踩在棉花上似的。”魏玉海説。
  “我們種的青椒、番茄、西瓜、厚皮甜瓜等20多個産品都是國家農産品質量安全中心認定的無公害農産品,像這彩椒都是要出口的。”看著即將遠銷海外的各種蔬菜水果,魏玉海臉上滿是得意的笑容。
  魏玉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建大棚的土地是以每畝地1300元的價格租來的,能租15年。農民可以選擇在給合作社打工,每年的3月到10月,男工每月3000元的工資,女工每月能拿到2400元,7個月的時間就能收入兩萬元左右,其他的時間他們還可以外出打工賺錢。
  粉色的遮陽帽、黑色的運動服,如果不是在田間地頭嫻熟地割着玉米,還真看不出30歲出頭的高麗是土生土長的農民。
  “如今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奔着當城裏人,你咋不去?”“那誰來種地,城裏人也得吃飯吧。”從高麗樸實的笑容中,流露出她對生活的滿足。
  由於年景好,高麗家所在的巴彥淖爾市烏蘭圖克鄉隆強村今年收成都不錯。
  “我家一共30畝地,種了10畝的蜜瓜、10畝玉米、10畝葵花。蜜瓜今年賣的價好,10畝地就賣了6萬多塊錢,開春就不用貸款買種子、買化肥了。”高麗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
  “以前我家也種玉米、葵花和甜瓜,但如今這收入也翻番了。再加上惠農的好政策,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很高。”高麗説。
  今年年初的一場冰雹襲擊了巴彥淖爾市大部分農田,高麗家的地也受了影響。但由於她參加了農業保險,損失全部由保險公司賠付。“以前沒有農業保險的時候,遇上天災,那農民真是哭都找不着調。”
  年景好,收成好,種地不貸款,能看得起病……她的願望很簡單,家裏人別生大病,雖然如今有了醫保,能報銷一部分,但是如果住個院,動個手術,經濟壓力還是很大,人也遭罪。
  高麗説:“要説願望,就是希望來年的種子、化肥、地膜的價格別太高,來年年景好。”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9月A股市場:秋收還是秋愁? 2011-09-02
把脈“秋收起義” 緊抓兩條主線 2011-08-30
黑龍江墾區秋收糧食總産將突破180億公斤 2010-10-13
購農機 備秋收 2008-09-04
銀行業“秋收”:利差結碩果 背後有隱憂 2007-09-05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