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監,巡航在祖國的南海
15日夜風和雨,3000&&雲和月,《經濟參考報》記者獨家全程參與
2011-10-12   作者:記者 王旭 李佳鵬/南海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2011年南海定期維權巡航執法第30航次活動由“中國海監75”船和“中國海監84”船共同組成巡航執法編隊,圖為“中國海監84”船。李佳鵬 攝

    維權執法隊員正在拍攝取證。李佳鵬 攝

    15日夜風和雨,3000&&雲和月。《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參加了2011年南海定期維權巡航執法第30航次活動,此次巡航從廣州侖頭碼頭起航,巡航執法編隊由“中國海監75”船和“中國海監84”船組成,在南海航行的15天裏,“中國海監75”船和船上的船員、維權執法隊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裡,我們採擷一組他們的工作、生活畫面,作為對他們為祖國監管萬里海疆的記錄和禮讚。

  之一 新船上的老搭檔

  採訪地點:珠江口
  “75”和“84”都是下水一年左右的新船。一個老水手開玩笑説,新船的認定標準是船上還沒發現老鼠。老鼠實際是水手們的夥伴,和水手們一起吃喝,大風浪時也和水手們一起暈船。
  “中國海監75”船排水量1300噸,號稱南海支隊跑得最快的船,雙車並開時航速可達20節(1節=1&&/小時=1.852公里/小時),究竟能跑到21.1還是21.2,釣魚能手郭大副和二副黎叔小小爭論了一番。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共同為這艘船自豪,並一起嘲笑實際噸位比“75”多出500噸的“84”,説“84”開16節就要累出心臟病。
  雪白的艦身,海藍色的四道斜杠(代表中國的四大海域)和中國海監的英文標誌,在天氣晴好時,海監編隊絕對是湛藍海面上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值得自豪的不止是漂亮和速度,“海監75”的海監專有監視監控設備、網絡信息傳輸等都還算是南海支隊的稀罕物。
  進入駕駛艙,航海版的電子海圖及海上信息綜合系統讓《經濟參考報》記者感到非常新奇,顯示屏上的海圖及船隻所處的位置清晰可見,在屏幕的右下角航線走向、偏航距離、速度等信息一覽無余。
  但在船長鐘杜森的眼裏,除海監專有設備外,其它電子設備已經算不上目前最先進的了。看起來瘦瘦小小但很精幹的鐘杜森跑過多種船型,對船長要求很高的運輸天然氣的船他也幹過,加入海監隊伍後他是“海監72”的船長。
  “這艘船是去年從黃埔造船廠接回來的,船雖然是艘新船,船員也是新組建的,但船上的政委可是我的老搭檔了!”鐘船長微笑着説,“以前我們一起在‘中國海監72’上共事過,配合得很默契,今年是我們一起共事的第四個年頭了。”
  船長提到的政委名叫沈永國,和其他老水手一樣,臉色黑紅。他總是默默地做事,採訪他時他正一個人削土豆皮,面前是一大盆削好的土豆。記者打招呼要和他聊聊,老沈立刻把手上的活兒放下,很認真地轉身坐正。不管提出什麼問題,老沈都正襟危坐回答得極為認真。他告訴記者,2008年1月1日他第一次下船當政委,當時那艘船是“中國海監72”,船長是現在的搭檔鐘杜森,組建“中國海監75”新船時他們一起調過來,“75”船有個明顯特點,就是黨員特別多,28名船員中有16個人是黨員。在船上人的思想工作由政委負責,船長則負責行政工作。 
  在船上做思想政治工作難度大嗎?面對記者提問,沈政委略微思考了一下説,現在船員“奔五奔六”的特別多,我們船40歲以上的佔70%左右,就這和其他一些船相比還算是年輕的,這樣的年齡結構好處是大家都安分守己,不足的地方是積極性、主動性略有欠缺。
  “在船上做思想工作務必要做到‘三講’,即講公平、講公正、講奉獻。”沈政委欣慰地對記者説,雖然是新組建的船隊,但大家在出海期間都非常團結,從未出現過船員吵架的事情。“在船上生活有特別不一樣的東西,那就是同舟共濟,遇到問題大家同心協力共同解決。”

  之二 專家眼中的遺憾

  採訪地點:黃岩島
  “這是個大傢伙!”一邊舉着高倍相機拍照,戴毅一邊喃喃自語。暮色即將降臨,南中國海的絢麗晚霞給眼前赫然聳立的東南亞某國海上油氣生産設施涂上了一層金邊。
  “可惜不是我們的,這個綜合海上生産設施叫FPSO浮式儲油裝置,你看它旁邊有四個生産平台,都是給它供油的,它可以將原油處理後,儲存、銷售。這一個大傢伙估計年産油200萬噸以上。多富饒的資源,可是被別人佔着。”戴毅話語中透露出的更多是遺憾。
  摘下眼鏡,舉起高倍望遠鏡,拿出海圖,經過仔細觀察和認真搜索後,放下手中所有的裝備,拿出隨身攜帶的“長槍短炮”,伴着幾聲清脆的咔咔聲,戴毅走進船艙開始在筆記本電腦上詳細地記下所經過的海上平台所處的經緯度、水深、平台種類、名字、大概規模、目前狀態等情況。他這一系列的標準化動作幾乎貫穿了航行的全過程。
  戴毅是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的生産專家,受中國海監邀請參加了此次中國海監南海定期維權巡航執法行動。有着近20年工作經驗的他,成了此次航行過程中的“智囊”、權威“高參”,每經過一個平台,他都會耐心地向船上的維權執法隊員和《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其中的門道和學問。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生産平台,你看平台左上方是不是帶‘火炬’的?”順着戴毅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矗立在大海深處平台上正在燃燒的一團火焰,“在海上學問很多,判斷一個平台到底是鑽探性質還是生産性質是有門道的。”
  戴毅告訴記者,可移動式的鑽探平台和固定式的生産平台是完全不一樣的,勘探平台多為半潛式和插樁式,而生産平台則截然不同。“你看遠處的就是一個井口平台,氣田在産。”他一邊介紹着一邊將手中的望遠鏡遞到記者的手中,這個平台四樁腿、三層有飛機甲板,平台上有火炬、吊機,一共有四口井。
  “飛機甲板?”當聽到記者的疑惑,他解釋説,每個平台都需要設計直升機起降甲板。開發海上油田是“三高”行業——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看平台規模,一般分幾塊,如果是五個井口平台,一個中心平台連片開發規模,加上海底工程,大概造價在五六十億元左右,平均一個平台在10億左右。
  “一般一個井口平台作業人員在20人左右,一個中心平台的人數在七八十人左右,在分工上井口平台僅負責採油,而中心平台則負責處理、加工。與平台相連的是海上終端,我們剛剛看到的那一艘PFSO船就是一個終端。”戴毅補充道。
  當被問及海上開採技術,戴毅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我們現在的技術是很厲害的!毫不誇張地説,在5000米水深的地方,我們的鑽探能力能夠達到1萬米。這個技術能力不是國外的,是我們自主研發的。”
  暮色漸濃,望著在暮靄中漸漸遠去的海上平台,戴毅喟然長嘆:“現在我們的技術和能力都沒有問題,但在南海我們的平台還很少。其實,只要有決心、有意志,我們中海油有能力在南海任何一片區域開採油氣。”

  之三 海龍和他的夥伴

  採訪地點:曾母暗沙
  “看到遠處那個小點兒了嗎?那就是我們要去調查的一個平台。大概還有10&&,一個小時內能夠到達。”此次海監巡航“中國海監75”船的執法組長龐海龍一邊注視着船艙外,一邊比照着航海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配着肩章、臂章、執法編號的淡藍色短袖、深藍色褲子——身着執法制服的龐海龍和他的隊友們放鬆的時候活潑快樂,工作起來則是異常莊重。因為在南海這片情況複雜的海域,他們代表着中國的形象。
  眼看著剛才還僅露出個頭兒的平台已經在遼闊的海面上顯出了大半個“身軀”,只見龐海龍拎着兩台長短不一的高倍照相機一個箭步跨出了駕駛室,緊隨其後的是扛着攝像機的隊友王添明,駕駛室內隊友夏文傑和劉蘊哲雙眼緊盯着雷達屏幕,一個在筆記本上詳細地標注着平台所處的位置和具體情況,另一個則拿着照相機記錄着艙內、艙外所發生的事情。
  一陣緊張忙碌的工作後,閒暇間隙龐海龍和《經濟參考報》記者熱絡地聊起了海監工作。“我大學學習的是氣象,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海監南海分局預報中心,2007年調到維權執法支隊從事起了維權執法工作,這一幹就是4年多。”
  他告訴記者,1998年,中國海監總隊正式成立。200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海監開始在我國東海管轄海域開展定期維權巡航執法。到2007年12月,中國海監實現了對我國全部管轄海域的定期維權巡航執法,包括黃海、東海和南海等海域。海監是目前中國唯一獲國務院授權能夠在全海域實施巡航的執法隊伍。
  “我每年的出海時間只有100天左右,比起其他隊友們算少的了,他們平均每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海上度過,有的個別年份可能有200多天都在海上。可以説,在巡航中,工作在執法一線的海監隊員既累又辛苦,更多的是在‘苦中作樂’。”龐海龍説。
  在船上和記者同處一室的王添明,是執法小組的一名成員之一,瘦高身材,大多數時間沉默寡言,偶爾會和記者開開小玩笑。他在本次執法中主要承擔攝像和後期視頻剪輯製作工作,每到一處平台都能在甲板上看到他扛着攝像機忙碌工作的身影,工作之餘他便會坐在電腦前整理視頻,偶爾會看一些喜劇,經常能聽到他輕輕的笑聲。在海上相處的15天時間裏,記者從未聽到他對自己的工作有過任何抱怨。
  “習慣了,我們執法隊員差不多每年都有150天左右的時間是在海上度過的,工作之餘看看電影、聽聽相聲挺好!”他笑着對記者説。

  之四 海上“姐妹花”

  採訪地點:永暑礁
  “這是‘中國海監75’,你船目前正在作業的海域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有一些問題請你給予回答。”
  ……
  伴着清脆、流利的英語,河南姑娘劉蘊哲開始了對外籍不明船隻的詢問,在十幾分鐘的詢問中,她一手拿着話筒,另一隻手則握着錄音筆,聲音始終莊重嚴肅。
  “剛開始喊話時,我聲音比較小,領導們開玩笑説我是靡靡之音。”作為“中國海監75”船執法隊員之一,劉蘊哲此次巡航執法承擔翻譯和拍照工作。在工作間隙,這位表現優秀的三等標兵和《經濟參考報》記者聊起了她的海監工作經歷。
  回憶起第一次出海經歷,小劉説,那次任務比較特殊,某國方面組織了幾十艘武裝漁船與我對峙,氣氛比較緊張。當時我所在船上的指揮員十分沉着冷靜,一邊指揮一邊還和大家開玩笑,這讓我一下子放鬆了許多。
  與有些嚴肅的小劉相比,來自安徽的女孩夏文傑身材更小巧,笑容也更多。記者找她聊聊,她緊張地擺擺手:“我可沒做什麼事。”她倆被大家稱為海上“姐妹花”,有了這對“姐妹花”船艙裏的歡聲笑語多了許多。
  和劉蘊哲一樣,夏文傑也是執法隊員之一,儘管年齡稍大,但學財會出身、出海經驗較少她的口氣更加低調。夏文傑主要承擔記錄工作,每每路過一個平台或是發現外籍船隻,別的隊員緊張取證,她都會輕手輕腳地走來走去,蒐集數據,在筆記本上詳細地記錄下相關情況,剛上船時嶄新的一本筆記本已經記滿了厚厚一疊。
  以前在廣州一家企業工作的小夏2009年考公務員進入海監,其實從收入的角度企業顯然比海監要多不少。“我以前那家企業是做貿易的,基本上每個月要出差一次,一去就是一二十天。現在出海也很辛苦,但這不一樣,過去就是一個單純的忙碌,沒什麼成就感。現在至少感覺很神聖。”
  神聖,這個在平常人嘴裏很少出現的字眼從這個年輕女孩口中輕輕吐出的時候,記者分明感受到了維權隊員身上共育的一種無形的東西,可以叫氣質,也可以叫氣場或其他的東西,不管叫什麼,他們的實質就是那兩個字——神聖。
  後記:在記者文字所記錄的執法隊員和船員之外,此次出行記者得到了船上很多人無私的照顧和幫助,他們也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嚴謹認真的中國海監總隊何時都處長,寬厚而謹慎的黃建喜指揮員,和藹幽默的郭錫潮處長等等,在此一併&&敬意和感謝。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一個記者的手記:南海巡航執法十日行 2010-06-03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藍海巡航策略營開營 2006-11-28
“直通中南海”:拓寬民意表達渠道 2010-09-14
中海油母公司簽南海石油合同修改協議 2010-09-07
摸底樓市調控 讓底層的吶喊傳到中南海 2010-07-12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