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章建築購買者的傷心事
2011-09-23   作者:記者 王存福/三亞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9月中旬,老家在東北的張冰時隔兩個月後再次回到三亞,當他來到前段時間剛購置不久的房産所在地時,腦袋“嗡”的一聲,一片空白。房子原址早已成了一片廢墟,何處尋覓房款,便成了他接下來日子中的重要內容。
  自去年7月開始,三亞開展了一系列“鐵錘行動”打擊違建,拆除違建1646棟,總建築面積170多萬平方米。一邊是政府拆除違建堅不可摧的決心,另一邊卻是購房者無處討回“房款”的傷心,在違建中佔很大比例的小産權房的存廢成了很多人心頭久久無法散去的陰霾。
  9月7日,隨着海南省三亞市鳳凰鎮西瓜村一處13層高的違章建築轟然倒塌,無數懷揣着“陽光、沙灘、海浪”等海景房夢想的購房者的投資也瞬間打了水漂。按照計劃,這棟粗略估計超過300套的樓盤本要在短期內拆除,但由於右側樓房裏入住率較高,短期內無法全部搬離,所以此前拆除的樓盤僅限於左側。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現場採訪時看到,右側樓房的住戶正在往外搬傢具等物品,地上、樓梯間,一片狼藉。“危樓,請勿靠近”的標語隨處可見,而該棟樓盤的觀光電梯也早已停用。
  一群老年人在樓層下的大廳中,向身邊的人訴着苦。今年56歲的趙文革老人來自哈爾濱,他所入住的4層的房子是他兒子幫他購買的,每平方米6000多元,總計交付房款60多萬元。身旁的陳國斌老人情況類似,總計交付房款近50萬元。據兩位老人介紹,這房子本是養老居住用,不曾想,住進去沒多久,房子一夜之間就沒了,而數十萬元房款全部打了水漂。
  今年67歲的司景和老人一週前剛到三亞,準備“考察”一番,打算給自己購置一套房産。但不曾料到,在“考察”期間,自己原來比較中意的這座房子竟然在自己面前被夷為平地。
  “樓塌了,開發商早沒了蹤影。”司景和老人説,在這棟即將被拆的樓盤中,售出大約100套,開發商已回收了一筆錢。
  實際上,很多購房者在買好房子之後並未入住,而是回到了東北等地的老家,等這些人再次回到三亞,恐將面臨數十萬房産“憑空消失”的事實。
  在三亞流行着一句話,“建的不是房子,是補償。”違章搶建利潤太高,由於利益驅使,有錢的村民自己建,沒錢就賣給別人建,搶建成風。
  而在私下交易中,政府監管經常被繞開。無論從土地獲取上還是房産交易上,均體現了其隱蔽性。無論在三亞或海口,違建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再生一茬。而從違建業主來源地統計,主要以東北、北京、福建、江西、河南、廣東等為主。
  在三亞被拆遷的小産權房背後,就有着眾多和張冰一樣遭遇的購房者。房子沒了,房款無處追討,成了一種生硬的現實。趙文革老人在當時未被拆掉的房子旁邊,不停地念叨着:“既然是違建,為什麼等到建成出售給購房者了,才來拆呢?早幹嘛去了?”
  “違建氾濫是個歷史遺留問題。”三亞市綜合執法局局長藍文全做了表態,“拆!必須得拆!否則三亞會被違建搞得千瘡百孔。”他認為,無論是否是小産權房,只要是違建,一個字,拆。購房者可能覺得便宜就買了,但違建所産生的任何利益糾紛都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今日觀察文字實錄-“最牛違章建築”該何去何從? 2010-02-25
對策"叫板"政策 保定一違章建築五年拆不掉 2009-04-03
青海使出"殺手锏""驅逐"違章建築企業 2008-02-18
“第一高樓變違章建築”豈能一拆了之 2007-12-28
新村“示範點”成了違章建築 2007-06-27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