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1號業績出色仍遭清盤 券商理財遭遇“寒流”
2011-09-21   作者:朱茵  來源:中國證券報
 

    應對歐債危機不能靠拖 “松綁”基金業 激發新活力 倚重內需 熨平經濟波動 老股民炒“新”酒 賭礦   近期,一則産品清算公告在券商集合理財市場掀起波瀾。因資産凈值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億元,中銀國際證券旗下的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限額特定集合資産管理計劃不得不進行清算。由於該産品清算時的累計凈值仍在1元以上,以績優之身而遭贖回,因此對行業産生不小的震動。
  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於今年1月19日成立,在短短7個月中可謂命途多舛,這主要源於滬深兩市的系統性風險:1月19日,滬指收於2758.10點,而至8月29日産品清盤時,滬指僅為2576.41點,跌幅近7%。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16日,在239隻券商集合理財産品中,140隻迄今累計單位凈值低於1元,佔比達58.58%。
  儘管滬深股指震蕩下挫,但中銀國際最終為客戶創造約2.26%的絕對正回報,累計凈值1.0226元,年化收益率3.73%,在可比的179隻券商非限定性集合理財産品中,排名第23位。據悉,自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成立以來,中銀國際運作一直較為穩定,主要進行無風險的定存和回購投資,少量進行網上新股申購。
  雖然並非首只未到期即遭清盤的券商集合理財産品,但如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業績不錯,仍被清盤的産品並不多見。業內人士&&,以往被動清盤多是由於産品業績不佳,導致資産凈值下跌至清盤線下;或是遭遇投資經理的變動,投資者失去信心。中銀國際證券整體投研實力均排名行業前列,出現清盤或許只能解釋為投資者對行業市場走勢過於擔憂。
  從2005年光大證券首發光大陽光集合資産管理計劃開始,券商集合理財歷經6年的發展,迄今為止的規模仍僅有1400億元左右,雖然最近一兩年發展較快,但相比較基金等理財産品仍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在渠道方面處於弱勢之外,其較高的投資門檻也制約了更多投資者參與其中。根據現行有關規定,限定性集合理財産品的最低投資額為5萬元,非限定型集合理財産品則為10萬元,開放式基金則最低1000元即可投資。此外,券商集合理財産品的清盤線也高於公募基金,根據現行規定,公募基金産品的清盤線為5000萬元,券商集合理財則為1億元。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九成券商理財産品現負回報 華泰幾近覆沒 2011-09-16
低迷市場 過半券商理財品破凈值 2011-09-16
三券商理財贖回比例超30% 中金一號近腰斬 2011-09-15
券商理財産品遭遇規模之坎 2011-08-26
券商理財成“散財” 2011-08-19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