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權力大到越位 |
|
 |
|
| ○開發商排隊送禮 地方國土官員頻頻落馬
|
 |
| 吉林省松原市國土資源局原局長陳建設有個業內人皆知的辦事原則:“給我多少錢,我給你多少地。”“對不符合原則的事,我們堅決不予辦理。”這是陳建設在任職期間常説的一句話。而這個“原則”實際上就看是否有禮送上。[詳細] |
|
| ○形同虛設的招標
|
 |
| “很多招投標通過程序的完整實現了表現的公平,但實際上操作空間很大,掩蓋了它腐敗的本質。”一些業內人士和辦案人員均&&,圍標串標等問題已成為招投標領域公開的秘密和最大的潛規則。[詳細] | |
|
| ○遲遲不公開的三公經費
|
 |
| 在90多家中央部門以及北京、上海、陜西等極少數省級政府公布了“三公”經費數據後,地方政府的“三公”經費公開卻沒有跟上步伐。地方
政府如何做好“三公”接力、百姓如何行使監督權力、後續工作如何開展等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詳細] |
| |
漏洞何在? |
 |
|
| ○各種權力交織土地資源
|
 |
|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成為腐敗高發領域,在凸顯土地和礦産稀缺資源背後巨大的“權力尋租”空間的同時,集行政審批權和行政執法權於一身的國土管理部門存在的監督盲點和管理漏洞也暴露無遺。[詳細] | |
|
|
 |
|
| ○各方議論“三公”公開
|
 |
在北京市一家外企工作的黃女士説,"三公"經費公開也是打造"透明政府"、"陽光政府"的必要條件。"下一步,我們希望地方政府接過公開的接力棒,把公開做實、做好。" [詳細] | |
亟待標本兼治 |
|
| ○招投標領域源頭防腐
|
 |
| 當前在建築工程招投標過程中,相關部門之間已經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案件的查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即使短期內起到“震懾”作用,也會隨着時間推移而衰減。[詳細] |
|
| ○地方政府“三公”公開仍需改進
|
 |
北京44個市級機關8月在各自官方網站上公開了2010年部門財政決算的“三公”經費。雖然該舉立刻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但也有評論指出,雖然北京市級機關公布的數據和相關説明要比以往各級政府部門詳細,但還是存在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詳細] |
|
|
網友評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