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不是富人專利 草根慈善在江陰蔚然成風
2011-09-15   作者:王敏 鄭英  來源:經濟參考網
 
    “在生活上要知足、在奉獻上要知不足、在學習上要不知足。”今年87歲的離休幹部承士清,得知江陰市慈善總會向社會推出“個人冠名慈善基金”後,便拿出3萬元積蓄設立了“三知老人助學基金”,專門用於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自江陰市慈善總會3月份正式向社會推出“個人慈善冠名基金”以來,認捐市民人數呈爆發式增長,截止8月底,江陰個人(家庭)冠名慈善基金已達130個,認捐金額突破200萬元。
  普通市民捐出1萬元,就可獲得以自己名字冠名的慈善基金,這是江陰今年推出的慈善新舉措。“近年來,一大批富有社會感的企業家紛紛加入慈善行動,僅企業冠名基金就達9.13億元,‘人人可慈善,處處皆公益’理念漸漸深入人心。”江陰市慈善總會副秘書長劉瑞珍介紹,“現在,市民積極參與個人冠名基金,這從一個側面表達了市民自覺自願參與慈善活動,每一筆捐款都是老百姓真實意願的表達。”“草根慈善”正從個體的自發行為演化為江陰市民的自覺行動。
  作為“草根慈善”的一種形式,村級慈善基金會也在江陰悄然興起,一批駐村企業家以“抱團行善”的方式積極反哺社會。華士鎮龍河村村級慈善基金是江陰一家較早成立的村級慈善基金,其不但成立了由企業家和村幹部組成的理事會和監事會,還制定了嚴格的申報、救助、審核程序,確保資金合理有效使用。該基金成立3年多來,除了用來幫助遭遇困難的村民,還每年將一部分本金借出,幫助了10多家中小企業發展,村級有效收入也從2006年的500多萬元增至1200多萬元。華西五村的村級慈善基金成立後,還帶動了周邊幾個村自發成立慈善基金,眼下基金規模達到1000萬元,不僅讓村裏636名老人得到了關愛,50戶特困家庭也得到2000元-10000元不等的資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該市自覺設立的村級慈善基金已有近10家,富有愛心的民企成為慈善捐助的一股“草根”力量。
  個人冠名慈善基金、村級慈善基金的出現,不僅消除了“慈善是富人的‘專利’,是政府或慈善組織的事情”的認識偏差,同時,也使精神慈善變為可能。自2008年底招募慈善義工以來,兩年多時間,江陰市註冊慈善義工已突破萬人,涌現出“江陰日報城事義工”等一批愛心志願群體,他們在城鄉開展老年教育、關愛流浪兒童、公共環保等活動,並影響着越來越多的市民自覺加入這些只需要時間、精力和愛心的公益行動。
  8月26日,首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在安徽蕪湖發布,江陰與深圳、上海、北京等9個城市榮獲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七星級獎,成為獲得七星級獎中唯一的縣級城市。民政部官員在會上用“參與奉獻、共建共享”來評價江陰的慈善公益事業。截至目前,江陰慈善基金總盤子超11.7億元,捐贈收入名列全國縣級市第一。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江陰國資改制背後 長江投資疑竇重重 2011-04-05
江蘇無錫江陰市 2010-12-20
江陰:市場之手托起“幸福養老” 2010-10-13
江陰農村商業銀行創新産品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2009-12-08
金融租賃船舶“工銀1”輪在江蘇江陰交付 2009-11-11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繼堅:別讓“陸地思維”毀了渤海灣[思想]鈕文新:緊縮貨幣“弊端”凸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