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十二五”規劃的確定,農業信息化建設作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可謂舉世矚目。甘肅是中國西部的農業大省,有着悠久的耕種歷史,省農牧廳領導在抓好農業生産的同時,特別重視農民合作社的信息化網絡建設。甘肅農牧廳廳長武文斌針對省內農業發展現狀,提出將農産品信息上平台作為核心工作。2010年6月,甘肅農牧廳決定與千鄉萬才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用三年時間打造由政府主導推動的,覆蓋全省農民合作社的大型農産品網上商城。
合作社理事長的發展困惑
楊文良和種發武是白銀市靖遠縣兩個合作社聯社的理事長,雖然個人經歷和經營方向有所不同,但相同是的他們都帶領合作社社員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為社員謀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不過農産品交易的渠道過於單一,僅僅是依靠並維繫長期合作的老客戶。供需平衡成為兩位理事長經營管理的最大障礙。貿易渠道有限,在供大於求市場環境下,産品滯銷是最為棘手的問題。他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緩解或者徹底解決農牧産品滯銷的難題。
2010年秋天,省農牧廳下大力量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推廣合作社平台建設,縣農經站鼓勵已經成熟的合作社學習使用利用網絡,當然少不了楊文良和種發武。兩位理事長提交了自己的資料,但是對政府的這種推動並不理解。他們想:“網上不就展示一下嗎?誰會看見?形式而已。不如搞個啥項目,給點錢來得實惠。”因此網站建成以後,根本無心關注。自然生意、生産中遇到任何問題也想不到要依靠網絡來尋求幫助和出路。
網上銷售由虛擬變為現實
今年春節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文良合作社理事長楊文良遇到了金橋蔬菜合作社理事長張興唐。在談到今年洋蔥滯銷問題時,張會長竟然&&説,金橋蔬菜合作社基本沒有出現蔬菜滯銷的情況,相反銷售情況比往年好了很多。這一下吊起了楊理事長的好奇心,馬上追問原因。張會長説:“合作社今年60%訂單都是從農牧廳為咱們合作社建立的網站上爭取來的。過去我都是在網上打遊擊,花錢辦不了事。自從去年政府出面幫咱們免費建起合作社網站,終於‘找到組織’了,産品旺季,我兩三天就更新供求信息和報價,網絡這個東西一定可以給合作社的蔬菜銷售帶來起色。不過我文化程度並不高,而且上了年紀,學起這些新鮮事物比較慢,可是快一年了,我也可以獨立維護金橋合作社的網站了,自己調整下蔬菜價格,上傳一些蔬菜防病的文章,發布一些蔬菜供求信息,每天也就花上半個小時。你們還年輕,一定比我要強。”
聽了這番話,楊理事長半天沒吱聲:自己差不多都快把網站平台的事情給忘了,可是看人家説得眉飛色舞的。張會長的合作社規模並不如我的大,但生意卻因為這樣一個我沒看上的網絡做得有聲有色,或許網絡真的可以解決困擾我的難題。”
於是,從3月初開始,楊文良專門聘請技術人員來做合作社的網站管理工作,而文良蔬菜購銷合作社網站也逐漸走上正規。諮詢電話每天讓他應接不暇。在看到效果後,楊文良&&了鑫泰互助養殖合作社的理事長種發武,鼓勵他也利用起自己的合作社網站。現在楊文良和種發武的合作社網站不僅訪問量和諮詢電話持續火爆,而且兩位理事長自己也學會了管理網站,每天上網查詢市場行情走勢,發布産品信息成為了他們打開電腦要做的第一件事。
如果説每一個合作社網站的成功都給社員們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那麼整合數千家合作社網站的甘肅農民合作社綜合信息平台將會産生怎樣的巨大經濟效應呢?上網查詢價格,網上訂購産品,合作社産品供應實現“農超對接”,建立農産品的網上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這些還離我們還遠嗎?一個龐大的農業電子商務平台正由甘肅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