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處於泡沫經濟時期的日本曾有過大規模對美投資的風潮。在此期間,不少日本企業在美國收購房地産、企業、藝術品等各類資産。但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為回籠資金,部分日本企業只得低價拋售此前在美所購資産,損失嚴重。
赴美投資有多重原因
泡沫經濟時代,日本資本大規模向海外輸出有多重原因。
一是日元大幅升值。美國、日本等國於1985年簽署“廣場協議”後,日元快速升值,在約一年時間內從一美元兌換220日元升值為一美元兌換150日元。日元升值使得進口原材料價格相對降低,擴大了部分日本出口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
二是日本政府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為補貼因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産業,日本政府一改此前實行的緊縮貨幣政策,增加公共投資,使金融體系內流動性充裕,多數企業現金流較為充足。
三是日本實行低利率政策。低利率政策與日元升值預期引來大量熱錢進入日本,這也提高了日本企業的現金充裕程度。但低利率造成利差減小,日本銀行為確保盈利需要擴大融資規模。
四是日本製造業企業缺少實業領域的投資選擇。日本製造業企業在經過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的快速發展後,普遍進入平台期,儘管擁有大量現金,但缺乏在實業領域的投資選擇。加上當時日本政府進行金融改革放寬了對企業融資、投資的限制,很多企業便將投資的目光轉向房地産和股市。
日本企業的資産投資風潮是從日本國內興起的。日本鐵道公司、日本通訊公司、日本煙草公司等一批大型國有企業陸續民營化,為私營大企業創造了較多投資機會。資産投資風潮先後席捲了住宅、商業樓盤和觀光房産(如高爾夫球場及配套房産酒店項目),到上世紀80年代末,東京市中心城區房地産市值理論上已可購買美國本土的全部土地。
收購地産、企業和藝術品部分成包袱
由於日本國內市場空間有限,部分資金充裕的日本企業開始赴美大規模收購房地産、企業和藝術品等各類資産。
第一,房地産方面。日本企業收購了大批觀光旅游房産項目和商業地産項目。據日本媒體報道,到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投資者在美購買的不動産佔美國不動産總量的10%。其中標誌性的事件是,三菱財團下屬房地産企業三菱地所1989年以約2200億日元的價格收購位於紐約曼哈頓島核心位置的洛克菲勒中心。但是,三菱地所始終未能從該項目經營中盈利,直至1995年為彌補鉅額赤字而低價出售,以本幣計價的虧損額高達800余億日元。同一時期,日本企業在美國收購的房地産項目大多數經歷了類似命運。
第二,企業方面。日本企業在美國的收購並非完全失敗。以索尼公司為例,該公司於1989年以數十億美元收購了美國電影業巨頭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儘管這被認為是日本虧損最大的企業並購案之一,收購初期,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曾出現過長期鉅額虧損局面。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期,該公司的經營逐漸走上正軌,近年來的票房收入均在美國主要電影公司排行榜的前列。曾在多國獲得良好票房成績的影片《2012》就出自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對日本而言,控制美國娛樂業巨頭,不僅在經濟上有利可圖,對於“軟化”日美民間關係,在美國文化業界佔據一席之地,都有重要意義。
第三,大規模收購藝術品,是日本企業和富裕階層這一時期海外投資的又一個特點。當時,日本投資者主要收購的對象包括梵高、雷諾阿等畫家的作品、各類古董、寶石和具有投資價值的其他藝術品。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不少日本企業又因急需資金轉而拋售此前購入的藝術品。例如,1990年大昭和制紙公司(今為日本制紙公司)名譽會長齋藤了英在紐約克裏斯蒂拍賣行購得梵高作品《加謝醫生的肖像》,購入價為8250萬美元,刷新了油畫拍賣最高紀錄。但在1997年,該畫被轉售給一名美國投資家,齋藤家族在這筆買賣中以日元計價的虧損額超過1/3。
在美購買資産宜重視經濟收益
記者在東京工作期間曾在日本報紙上看到過這樣一條新聞:美國人同意以四億美元的價格賣給日本企業一座大樓,但日本買家最後出價6.1億美元。日方的解釋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裏整座大樓出售價的最高紀錄是六億美元,他們決定打破這個紀錄。
日本投資者在美國大量購買資産及上述張揚的態度,引起當時美國社會的很大反感和抵觸。到上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在美收購的資産很多變成經濟包袱。有關專家認為,從中得出的教訓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很多日本投資者在美購買資産出於非經濟目的,未能充分考慮經濟收益。當時日本作為“世界工廠”帶來的財富及日元升值造成的虛假富裕讓很多日本人頭腦發熱,從而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們熱衷於購買美國的不動産及各種有較大影響的資産,並沒有認真核算未來的經濟收益。
二是美國始終防備外資購買其核心大企業。日本學術界在對泡沫經濟時期的教訓進行反省後,有學者認為,日本企業當時赴美購買大量資産實際上支撐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為美國經濟“抬轎”。美國對日本企業試圖購買其核心大企業一直抱有強烈戒心,而向日本投資者出售一些傳統産業的資産為美國發展新技術獲取了大量資金,不僅取得了經濟效益,而且還在未來的發展中再次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