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打着“低碳”、“節能”、“環保”的旗號,熱衷上項目,鋪攤子,跑馬圈地,紛紛進軍電動汽車領域,電動汽車行業發展出現“虛熱”症狀,潛藏巨大市場風險,應引起足夠重視。
投資風險
目前,電動汽車在我國尚屬研發階段,離産業化還有一定距離,在技術尚未成熟、路線尚未確定的前提下就大規模進行産業鏈建設投資,風險很大。例如,在發展混合動力汽車上業界就存在爭論。作為在日本上市已達十數年,累計銷售量超過200萬台的混合動力汽車,因為技術的相對成熟,在國內有大量擁躉,包括長安、一汽、奇瑞、比亞迪等在內的廠商紛紛研發並推出混合動力汽車産品。一位汽車企業負責人認為,純電動汽車的各項技術尚未過關,短期內無法實現産業化,而混合動力汽車技術較為成熟,可適當發展。
也有專家認為,混合動力汽車不應鼓勵。原因是混合動力汽車需要將內燃機和電動機産生的兩種動力耦合到一個系統上,對車轱轆進行驅動。兩種動力組合結構過於複雜,且對機械加工精度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如機械加工做得不好,就會將很多能量轉換成熱量浪費掉,使節油率下降。實際上,目前混合動力汽車的節油率比較低。國家相關部門對主要品牌混合動力汽車的節油率進行了測試,結果是節油率一般僅在8%左右,個別廠商的汽車甚至不節油。業內人士認為,現階段如果大規模進行混合動力汽車的産業配套投資,就不可避免地留下投資風險;特別是當電動汽車成為游資炒作的對象時,潛藏的投資風險就更大。
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朱文燦説,當前,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提升城市形象,打着“低碳”、“環保”、“節能”等名義盲目上電動汽車項目。由於電動汽車目前沒有標準,有技術沒技術的都可以上,於是一些游資圈項目、圈土地,然後轉手一賣,趁機大賺一筆。風險則留給了後來者,甚至地方政府。
資源風險
不加選擇、一窩蜂地進行電動汽車及配套産業的投資,同樣也留下了巨大資源浪費的風險。
2010年初,奇瑞純電動車M1-EV正式進行示範運營,大規模量産尚無明確時間表,但電池配套企業卻蜂擁而至,提前布局。近兩年,在安徽蕪湖奇瑞汽車公司周邊,已經有100多家電池配套商陸續在當地建廠。
有關專家稱,事實上,國內電池技術尚未成熟,處在研製試驗階段,大規模産業配套為時尚早,方向不明朗,配套選擇失誤必然帶來新一輪資源浪費。
電動汽車充電站建設也出現了“跑馬圈地”之勢,引起業內人士和專家擔憂。以國家電網為例,根據規劃,國家電網將分三個階段大力建設充電站和充電樁。第一階段(2010年)充電站主設備總投資規模將達到三億元,在27個網省公司建設75座充電站和6209個充電樁,初步建成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架構。在此後至2020年的兩個階段,國家電網將分別投資140億元、180億元,共建成電動汽車充電站10000座,同步全面開展充電樁配套建設,建成完整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
同時,傳統能源巨頭中石化、中石油也不甘示弱,紛紛開始進軍電動車充電領域,除了新建充電站外,全國部分加油站也有可能被改造為加油、充電的兩用站點。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陳全世&&,能源企業投資充電站熱情高漲,對推進電動汽車産業發展來説是個好消息。但在國家標準沒有建立的情況下就大規模建設充電設施,有的可能以後得推倒重來,勢必造成巨大資源浪費。他指出,充電站建設必須科學規劃、戰略布局。
一位國內整車企業負責人&&,如果當地沒有成熟需求,那些“耗費數千萬元建成的充電站和充電樁就將成為擺設”。
消費風險
由於缺乏技術標準,有技術沒技術的都可以上項目,紛紛爭取享受國家補貼,從中分“一杯羹”,導致一些不成熟的産品大量進入市場,為市場消費埋下了隱患。
據了解,目前我國共有208款電動汽車進入汽車新産品公告,其中有73款混合動力汽車、126款純電動汽車和九款燃料電池汽車。然而,進入公告的208款車型,實際産量不到一萬台,且大部分是在示範實驗階段,良莠不齊。
調研中,記者發現,在一些企業申報的新産品中,不乏臨時找幾家零部件廠臨時拼湊的例子,其産品不僅沒有核心技術,而且基礎材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申報的材料甚至造假痕跡明顯,卻最終能夠堂而皇之地上公告,拿到“準生證”。怪不得會出現個別地市的領導,為當地企業上工信部的新産品公告,帶隊到北京開展公關,竟放出豪言,開出了1000萬元的天價回扣。
北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廖越峰説,目前,全國共有140多傢具有汽車生産資格的汽車廠,其中轎車約20-30家。按照規定,申請新能源汽車産品資質和上汽車新産品公告,必須並購上述企業才行。於是,這些企業便被盯上了,成了游資炒作的對象。
業內人士&&,在電動汽車技術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對電動汽車進行高額補貼,讓不成熟的産品大規模走向市場,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會拔苗助長,為市場消費留下質量、安全隱患,對市場培育不利,對電動汽車産業的長遠發展産生不利影響。
專家認為,我國應重視當前電動汽車發展中的“虛熱”現象,一是要抬高門檻,加強新能源汽車産品的准入管理,避免電動汽車成為游資炒作的對象,鑽政策的空子。二是要加強汽車項目的引資、並購和合作管理,鼓勵有技術、有實力的企業進入電動汽車行業,提高電動汽車發展水平。三是加強對電動汽車産品示範運營管理,實行優勝劣汰,防止不成熟的産品大規模進入市場,為促進電動汽車産業化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