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份滙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值23日公布,為49.8,雖然仍在50以下,但比上月提高0.9。各分指數收縮趨勢也趨緩,出口新訂單指數反彈至49.6的3個月高點。 滙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評論説,滙豐PMI預覽值在8月份小幅回升至接近盈虧平衡水平,這與工業增加值13%左右的同比增長是一致的。儘管全球金融市場尚處於動蕩之中,但出口新訂單指數攀升至最近3個月的最高水平,這表明中國經濟“硬着陸”風險很低,為央行在近期繼續維持緊縮措施提供了餘地。 澳新銀行經濟學家周浩也認為,8月滙豐PMI預覽值比7月回升,顯示中國經濟表現仍然穩定。但他同時認為,近期中國決策層可能繼續採取觀望態度,可能在8月份CPI出爐後,貨幣政策才會顯現改變的跡象。 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無近憂有遠慮”。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從上半年的情況看,經濟“硬着陸”風險短期來看不是很大。 王軍説,這種增速的放緩是主動調整的結果,不完全是經濟內生的,某種程度上説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增速的放緩處於可以接受的範圍,9%以上的GDP增速和25%的投資增速很難和“硬着陸”挂起鉤來。 王軍判斷,下半年消費增速還將繼續提升,投資不會出現大幅下滑,進出口總體來看有望保持高位的平穩增長,全年1500億美元左右的貿易順差可以期待。“我們認為,短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預計三季度經濟增長繼續放緩,有可能低於二季度,但四季度有所反彈。”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賀鏗也認為,中國經濟一兩年內“硬着陸”是不大可能的。但他同時強調,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房地産問題,二是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對《經濟參考報》記者&&,總的來説,中國經濟面臨着四個方面的新變化。首先,世界經濟將進入低速增長,預示着出口導向必須轉向內需擴大;其次,國內剩餘勞動力不再充裕,意味着低成本製造不再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第三,人口紅利趨於消失,意味着投資驅動性經濟增長能力減弱;第四,節能減排成為世界性趨勢,意味着資源消耗性經濟難以維持。 曹遠征説,中國經濟仍處於轉軌之中,其長期趨勢性增長因素——工業化和城鎮化仍在繼續,因此仍能維持較高的增長率。但與此同時,工業化和城鎮化步入中後期,經濟增長的收斂趨勢已經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