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會診故宮體制 吁設外部監督委員會
2011-08-17   作者:王夢婕 梅軼竹  來源:中國青年報
 

    故宮需要“拯救”嗎?
  在今年5月8日一蟊賊盜走昔日公眾眼中神秘、高雅又森嚴的“紫禁城”內展品以前,也許誰也不會想到這個詞。但現如今,媒體與公眾均稱:故宮“碎”了,“碎”成了一個個“門”。
  從5月的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到8月的哥窯門、瞞報門、拍賣門、屏風門、封口門,“八重門”的接踵而至,不僅令故宮博物院忙於應對,也令公眾多少有些猝不及防。“故宮到底怎麼了?‘碎’了的故宮,靠什麼彌合公信力的裂痕?”不僅成為故宮博物院必須思考的沉重話題,也是普通公眾心中的迫切追問。
  “故宮代表着國家的形象,但是這個最該有文化的地方,卻屢屢犯下低級錯誤,成為被人調侃的對象,實在是令人痛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專業”和“透明”是博物館應有的兩大特點,但長期的封閉行政體制,已令這兩個詞離故宮博物院越來越遠。
  “雖然身陷各種‘門’,但我認為故宮最大的一個‘門’,就是它自己的那扇大門。”一位不願具名的故宮內部人士,和社會評論家、知名博主五嶽散人都向中國青年報&&,“因為它不是向它的真正所有者——普通公眾敞開,公眾就難免猜測它已經蛻變成一扇為私利者打開的門。”
  在多名受訪的文物界專家看來,要“拯救”故宮,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勢在必行”。“而設立一個獨立的第三方監督委員會,可能是最有效的一個舉措。”

  故宮內部人士:故宮文物管理規定並不少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梳理“八重門”後發現,儘管門門洞開、虛實難辨,但其中沒有一扇門能讓公眾對故宮內部一探究竟。
  “故宮博物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在,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産。如今,(它)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寶的巨大寶庫,也是記載明清宮廷歷史的鮮活檔案……故宮博物院的生命線,就依附在紫禁城宮殿中,順着它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故宮博物院在其官方網站上這樣描述自己。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座匯集中國千年文化瑰寶的地方,究竟交給了何人管理?他們依據怎樣一套制度,來保證我們的文物完好無損?在一般公眾眼中,仍宛若謎團。
  為了解故宮內部的文物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中國青年報曾致函故宮博物院,但故宮方面拒絕了本報的採訪請求。
  “公允地講,故宮博物院對文物管理的制度規範還是很嚴格的,我身邊的絕大多數故宮人,對待文物也挺細緻。在那麼充足的經費投入之下,故宮的文物管理水平,很難説不是國內最好的。”一位不願具名的故宮基層文物管理人員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
  這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就文物管理而言,目前,故宮博物院共有180多萬件文物,主要由古書畫部、古器物部、宮廷部和圖書館這4個業務部門直接負責日常保管。
  “其他部門配合協作,比如,文物管理處負責文物的書面檔案登記,定期抽查文物數量;文保科技部根據我們的修復、除塵等請求,讓裏面的老師傅做修復;展覽部會具體為一些文物展覽做形式設計;科研處則負責組織申報項目、課題。”這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他同時透露,每個部門的權力比較小,“決定權幾乎都在院一級。”
  文物平日分別存放在地上、地下兩個庫房裏。“為了保證安全,防止日曬雨淋,地下庫房存了2/3以上的文物。”他介紹道,“我們有3層、每層4~5米高的地下庫房,由4個業務部門共用,一般珍貴一點的一二級文物都放在地下。”
  故宮博物院關於文物管理的內部規定並不少。據記者能夠查閱的公開資料,故宮內部關於文物管理的規定就有《故宮博物院藏品管理規定》、《藏品庫房檢查規定》、《在陳藏品的管理規定》、《文物安全管理實施細則》、《觀摩文物須知》等多部。
  “網上能查到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這名內部人士向記者&&,“院里落實在紙面上的內部條文和各種不成文的操作規程,另有一大堆。”
  “比如,按照內部規定,各業務部門至少一週‘查庫’一次,每次至少兩個人。地上、地下都有全程監控,進地庫還要同時有兩個人的指紋識別。”他説,“查庫的每一步,包括文物怎麼拿放、是否要戴手套等,也有規定。你怎麼操作的,院裏都看得到,監控錄像會保存挺長一段時間。”
  “查庫”期間損壞了文物怎麼辦?“這要看你是怎麼做的,故宮有那麼多數量龐大的老舊文物,一個花瓶嵌件自己脫落了這類事情,也不時發生。如果你每一步都按照規程做,一般不會‘怪罪’。如果不是,事故就要自己承擔責任。”這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一般懲罰措施是扣獎金、記過,嚴重的還會調離部門。“但是,因為損失記錄會寫在卡片上:‘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損壞。’一般人都會很注意。畢竟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名字因為這個不光彩的原因,經年累月地流傳下來。”
  故宮博物院裏的員工是由什麼人組成的?這名內部人士&&,據他了解,在有編制的一千四五百餘名故宮人裏,大致是老職工、內部子弟和社會招聘大學生“三足鼎立”。“故宮從2000年開始比較多地向社會公開招聘科班出身的人,此前,在35歲以上的故宮人裏,大學生少,內部子弟、北京人、復轉軍人多。現在好一些,像我們業務部門裏,科班出身的人能佔到40%~50%了。”
  這位內部人士還稱,總體而言,故宮博物院的待遇水平不低。“本科剛去的話,稅後工資能拿5000元左右。資歷老、職稱高的人工資就高,平均稅後6000元是可以達到的。”

  專家:故宮管理難稱專業透明

  儘管故宮博物院的內部規範不少,但哥窯門、瞞報門、拍賣門和屏風門相繼出現,仍暴露出故宮在文物管理上不無問題。而錯字門、會所門和封口門,則從另一角度折射出其員工素質堪憂與潛在貪慾。也許,後來發生的“幾重門”都如最早的失竊門一樣,表面上是安保等一個環節的問題,實際上,莫如説是故宮博物院“技防”和“人防”的雙重失守。
  “故宮雖然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有制度不代表制度行之有效,也可能‘老舊不堪’或者‘形同虛設’。”李建民研究員告訴記者。
  他指出,故宮博物院的主要職能應該是保管文物、陳列展覽,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研究工作,“把這些工作都做好了就很不容易了,最起碼得保證東西不能丟。”但失竊門、哥窯門的發生,卻讓公眾感到“故宮連最基本的保管都沒做好,確實説不過去。”
  在李建民研究員看來,因為文物保管的技術性要求,以及藏品的公共性質,博物館起碼應具備專業和透明兩大特點。
  但是,蟊賊突破“京城第一保衛處”、錦旗上出現錯字、檢測者失手摔盤子、官方出版物上記錄有誤……令故宮的專業性備受質疑;會所門“澄而不清”的宮廷文化傳播公司、拍賣門中“覓而不見”的故宮藏品名錄……又讓它的透明性蒙上灰塵。
  “以哥窯門為例,文物考古科研工作對技術人員的專業要求很高,不僅要具備科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有高度責任心。”李建民&&,從數次真真假假的文物損壞事故看,故宮員工在此方面還難稱專業。
  “再比如拍賣門,故宮的解釋是記錄錯誤。但是,最起碼故宮文物保管部門對文物的送展、購得等情況,應該進行一絲不茍的記錄,這不僅是管理問題,也是文博工作人員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他&&。
  故宮工作的透明性同樣因“八重門”而遭受詬病。
  拍賣門期間,儘管故宮方面給出了“購入記錄失誤”的解釋,但仍有網友對其“藏品信息”不透明不滿:“國寶是中華民族的遺産,不是故宮個體的財産,如果信息不透明,難免公眾會認為你暗度陳倉。”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張曉明副主任告訴記者,由於故宮沒有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的職責,所以現在,“它‘到底有多少展品’、‘出展率是多少’、‘館藏文物現狀如何’,都幾乎沒人知情。”
  早在2005年,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就在《故宮博物院八十年》中寫道:“故宮博物院將陸續編印《故宮文物藏品總目》,並向社會公開發行,以利於社會的監督。”然而,時至今日,一套堪稱完整的藏品名錄,依然沒有面世。只能是“故宮説啥就是啥”。
  “館藏問題是很多國家博物館面臨的一大問題。故宮內的文物估計是清理多少年都清理不完的,編制藏品名錄註定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此,李建民研究員向記者&&,“我希望它的全部館藏都能透明,但首先,還是希望它能將管理工作透明化,出現問題能及時公開,這是第一步要求。”

  故宮“病根”在於封閉體制

  “八重門”的喧囂背後,故宮博物院封閉的“衙門”體制,成為其內外人士一致認為“必須正視的問題”。
  “在我看來,故宮一下子出現這麼多‘門’,並不奇怪。因為它目前是典型的高高在上、關起門來辦事的封閉單位。外面的先進管理方法、社會風氣被擋在高墻以外,也太久沒人評估它,很多問題都在積累。”張曉明副主任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而隨着大家對故宮關注度的提升,它潛在的問題就會爆發出來。”
  那名故宮內部人士也向記者&&,由於故宮博物院長期封閉、與社會接觸少,公眾的質疑不是空穴來風。“我在工作以前,幾乎也對它一無所知。”他説,“‘八重門’中的一部分是故宮自己確實有問題,但即使沒有問題,這樣的體制也只會讓公眾猜測紛紛,製造問題。”
  在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黃震雲教授看來,封閉體制帶給故宮博物院的“頑症”,概括而言就是“內部缺乏動力,外部缺少壓力。”
  回溯“八重門”期間,不少公眾對故宮博物院在應對上的遲緩與傲慢,記憶猶新。有網友這樣質問:“故宮博物院不是任何團體、任何個人的‘私藏’倉庫,無論該院領導資格多老、背景多深、職位多高,都只能是‘人民保管員’,真不知他們的傲慢從何而來?”
  黃震雲教授告訴記者,他認為原因就在於故宮沒有受到體制改革的影響,員工實行的是工匠型管理,既不是合格的管理者,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物科學工作者。“由於一直吃官糧,沒有選擇、沒有競爭,很多工匠型管理者又安排自己的家屬、子女進來,長期自由度太大,很多東西不透明,所以比較放肆。”他坦言。
  那位不願具名的故宮內部人士也向中國青年報證實,故宮裏的人事制度並不鼓勵進取和創新。“據我觀察,很多領導幹部的任期都沒有時限。有時候,一個處長只要沒犯啥大錯,就50歲、60歲還在幹,然後坐等退休。考評、問責機制基本不起作用,自然‘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黃震雲教授還説,故宮博物院的外部監督機制,同樣有形同虛設之嫌。一個典型現象是,多數老百姓連“故宮歸誰管”都不清楚。8月5日,記者在第一調查網一項“你知道故宮的直屬上級單位是什麼嗎”的調查中看到,選擇“知道”的僅佔58.83%,“不知道”和“説不清”的,分別佔到了近30%和15%。即使在“知道”的人裏,超過40%認為是文物管理局,只有15.69%選擇了正確答案——文化部。
  “但是,現在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是由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兼任,而故宮本身也是一個副部級單位,監管力度怎麼保證?國家文物局對故宮只能是一種指導關係,不能直接監管。故宮名義上有人管,實際上是自己管自己。”五嶽散人向記者&&。
  “這樣一來,故宮成了一個自成體系的、掌握着傳承我們民族文化遺産的大衙門。”五嶽散人説,“因為沒人監督,久而久之,它也就不會珍惜它所保管的東西。”
  相應地,故宮博物院每次應對輿論監督時的“自查自糾”,也被網友略帶戲謔地評價為“故宮獨角戲”,“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一點一滴,公信力流失殆盡。
  於是,在“內無憂、外無患”的體制下,故宮博物院一路跌撞着走過“八重門”、走到了一個十字岔口。

  “故宮需要一個監督委員會”

  拿什麼“拯救”十字岔口的故宮?
  故宮內部人士和有關專家均認為,故宮現有的體制“該改改了”。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監督委員會。“打開緊鎖的宮門,接受全社會監督。”
  “故宮的體制還是沒理順,一個管理公共文化遺産的事業單位,做的卻是機關的事,難免會與公共服務的性質相脫節。”那名故宮內部人士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在他看來,如果不加快體制改革,故宮還可能陸陸續續爆發“N重門”。
  “現在,故宮對外界批評的反應比較慢,出了問題,態度也存在問題,總是習慣性地沉默或者否認。”這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故宮應及時將信息公開、透明,這才是文博單位專業性的體現。“你把門打開,讓公眾看個明白,自然不會引起那麼多誤解,何況故宮的東西畢竟不是私人的東西。”
  如何實施?李建民研究員建議,應該由文博、考古界的知名學者來擔任故宮博物院的管理者。並下設專家委員會,監督和指導故宮的文物收藏、管理等工作。“最起碼應該有高深的學術造詣及文博管理工作經驗”,他指出,故宮不應該變成一個行政單位,“起碼應該更加專業、更加學術。”
  黃震雲教授則告訴記者,故宮這種單位是接受國家財政撥款的,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機制改革。“但改革並不是讓它在內部解決問題,而是把故宮大門打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他&&,“例如,財政撥款的使用效率需要有人評估,故宮文物保護水平要有人監督等。”
  張曉明副主任也&&,“不能因為它是文物保護機構,就可以關着門不讓別人審查和評估,尤其是故宮這種代表着國家水準的文化機構,更應該參照國際標準。”
  “一些歷史悠久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遺産保護機構,我們應該去學習他們怎樣建立合理、有效的內部管理機制”,張曉明説,“更重要的是,這幾年,大家開始關注這些還拿着財政撥款的公共服務機構,到底拿着錢有沒有幹事?引入外部監督就更加迫切。”
  五嶽散人告訴記者,他建議設立一個第三方監督委員會,代表社會對故宮進行監督。
  “據我所知,世界上很多公立博物館,都有一個與它無關的第三方對其進行監督、評價。”他&&,我們不妨效仿建立一個與故宮沒有利益關聯的機構,監督故宮的所有東西完全公開、透明,也保證故宮能定時、定點地接受相關部門和公眾的監督。”
  “委員會建議由律師、審計、體制外的專家三方組成,同時,委員會必須與故宮沒有任何隸屬關係、沒有任何經濟瓜葛。”他同時強調。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身陷八重門 故宮仍然緊閉大門 2011-08-17
故宮又陷黑板門:抓小偷只有58小時氣死奧巴馬 2011-08-16
算一算故宮的經濟賬:門票,今年才被迫公開的“秘密” 2011-08-15
故宮被指1973年曾賤賣清代禦林軍鎧甲給員工 2011-08-14
故宮:私分票款相關涉案人員已被開除 2011-08-11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