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成福利只是一本陳年舊賬嗎
2011-08-16   作者:武潔  來源:四川新聞網
 

    在故宮醜聞頻發的這段時間,越來越多其草率處理文物的“舊賬”、“爛賬”被人翻出。近日再爆一則“猛料”:去年,上海恒源祥博物館收到一項特殊的捐贈——拆了10件乾隆年間禦林軍鎧甲做成的“絲綿被”。這條消息引出上世紀一段令人吃驚的歷史:1973年,故宮為改善員工福利,將3000套清乾隆年間的禦林軍鎧甲以每套5角的價格賣給員工,並規定員工購買後一定要拆開鎧甲取出其中絲綿。(新華網8月14日)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故宮裏的文物閒着也是閒着,用來改善員工的福利,倒也未嘗不是物盡其用的善舉。事實上,能夠早在1973年便如此關注於員工的福利,故宮不僅引領風氣之先,更堪稱維護員工權益的楷模。從這個角度來看,僅僅因為故宮近期連續曝出“失竊案”、“文物毀損案”,便不惜“家譜查三代”,甚至連幾十年前的“陳芝麻”、“爛穀子”也一併翻箱倒櫃出來,的確也有借題發揮,趁機起鬨的嫌疑。
  儘管從1973年距今還不到40年,甚至連彈指一揮間都算不上,但對於當代中國來説,在這段時間卻發生了不啻於天翻地覆的變化,同處於這樣一個時代變遷中的故宮,自然也就不可能始終如一,更不能用40年後的標準來衡量過往。而但凡對於近代中國歷史有些了解的人,想必都不會對1970那個特殊的年代太過陌生,在那樣一個經濟、社會發展並未走上正軌,連最基本的生存乃至溫飽都很成問題,甚至道德和信仰普遍出現了迷失的年代,的確不能奢望故宮的文物管理在那樣的特殊時期去獨守如今看來最基本的底線。
  事實上,連司法都不可能無限制的去追溯並申討過往的罪行,既然連故宮的管理者都已不知換了幾代,1973年發生的“文物當福利”事件,即便真要追究責任,也只能由當年的決策與參與者來負責,而並能“父債子償”的一股腦翻出來的找如今的故宮新賬舊賬一起算。
  的確,儘管發生了“失竊案”,又犯了文保的低級錯誤,但即便真的有意把3000套清乾隆年間的禦林軍鎧甲當福利分,如今的故宮大約也不至於荒唐到定出每套5角的內部價。但是,不會按每套5角錢來賤賣,卻並不意味着“文物成福利”就不會隨行就市。尤其是放在故宮的管理被曝出種種漏洞,作為專業的機構卻屢犯低級錯誤,而相關的監管機制卻幾近缺失,公眾的知情權更是完全靠爆料時,當管理國家級文物的的故宮自身成了不透明的“黑箱”,身處日益商業化的時代,文物們的命運與去向,倒是更加讓人無法放心。
  一言以蔽之,任何權力假如不能透明運作,或是缺失了起碼的監督與約束機制,其實都難免走向失控甚至自肥。在這一點上,司職國家文物管理的故宮也同樣概莫能外。而從當前故宮管理與監督機制的現狀來看,既然“靠山吃山”的可能性並未從機制上被徹底杜絕與封堵,“文物成福利”或許未必只是一本“陳年舊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身陷八重門 故宮仍然緊閉大門 2011-08-17
故宮又陷黑板門:抓小偷只有58小時氣死奧巴馬 2011-08-16
算一算故宮的經濟賬:門票,今年才被迫公開的“秘密” 2011-08-15
故宮被指1973年曾賤賣清代禦林軍鎧甲給員工 2011-08-14
故宮:私分票款相關涉案人員已被開除 2011-08-11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