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40億元自購101隻理財産品 浮虧1.85億
2011-08-16   作者:王冠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58.40%,這是海通證券旗下集合理財産品海通金中金集合資産管理計劃的自購佔比數字。
  這個數字意味着,在海通金中金1.37億的資産凈值中,有超過8000萬的份額都是由海通證券自己持有的。
  “市場不好,集合理財産品的管理人會用各種方法來護盤以防止産品走向清盤。”8月15日,一位券商資産管理部門負責人對記者坦言。
  事實上,前有大盤頹勢不改,後有贖回壓力緊逼。在A股市場內憂外患之際,集合理財産品的日子過得頗為艱難。截止到8月12日的數據顯示,全部194隻非限定型集合理財産品中,僅有37隻實現正收益。
  同時,不少集合理財産品的資産凈值都已經逼近一億元清盤紅線。出手護盤成為防止産品走向清盤的一種方式。
  Wind數據顯示,在全部247隻集合理財産品中,有101隻産品有管理人自有資金的參與,涉及券商46家,總計佔用資金40.71億元。以8月12日的凈值數據估算,這部分投資的浮虧在一億元以上。

  40億元護盤

  在101隻有管理人自購的産品中,前述的海通金中金集合資産管理計劃的自購佔比最高,達到58.40%。該産品6月30日的資産凈值為1.37億元,而其中管理人參與金額達到8012萬元。
  而一旦剔除自購部分,該産品的資産凈值已經遠低於一億元的清盤紅線。
  資料顯示,海通金中金是海通證券旗下産品非限定性FOF産品,2008年6月成立,投資於各類證券投資基金。截至8月12日的數據顯示,該産品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為-5.36%,目前單位凈值1.0285元。
  “一方面産品不好發,另一方面贖回的壓力也很大。導致産品接近清盤紅線。於是會有券商自己出手護盤。”前述券商資産管理部門負責人説。據該負責人介紹,除了自購之外,拉大戶買入産品也是護盤的方法之一。
  事實上,今年以來,市場的低迷使得包括券商集合理財在內的理財産品市場都顯得很不好過。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集合理財産品發行規模不斷縮小,今年2月份,平均發行份額超水平達到16億份。自此之後,産品規模一路縮水。3、4、5、6、7月份的平均發行份額分別為10.02億份、7.65億份、5.64億份、3.96億份和2.36億份。
  另一方面,處於存續期的産品也面臨着贖回壓力。海通金中金二季度報告顯示,該産品在報告期內退出798萬份。
  在前狼後虎的壓力之下,清盤壓力自然不小。
  根據2011年券商集合理財産品半年報,已經有15隻券商集合理財産品的資産凈值萎縮至1億元附近。而8月2日,華泰紫金智富集合資産管理計劃已經成為第一隻被清盤的集合理財産品。
  為了避免出現這一“慘劇”,出手護盤成為集合理財産品管理人的選擇。
  除了海通金中金以外,國元黃山2號、中投匯盈債券優選、申銀萬國2號等多個産品的自購佔比也較高,分別達到29.21%、28.71%和24.97%。
  而自購投入最多的券商則要數宏源證券。其以自有資金買入了旗下宏源1號內需成長、宏源3號紅利成長和宏源4號新興成長等三隻集合理財産品。總計投入金額3.19億元。
  此外,招商、光大、長江、申銀萬國等券商自購金額也都在2億元以上。

  浮虧過億

  雖然自購能夠暫緩清盤危急,但另一方面也拖累了券商的自營業績。
  以自購金額最多的宏源證券為例。該券商分別持有宏源1號內需成長1.42億元、宏源3號紅利增長1.59億元、宏源4號新興成長1781萬元。
  而三隻産品今年的表現都不如人意。截至8月12日,三隻産品全線告虧,年收益率分別為-0.66%、-8.67%和-0.52%。目前單位凈值分別為0.9924元、0.9133元和0.9948元。
  此前發布的宏源證券年報顯示,宏源一號和宏源三號分別發生了-769萬元和-825萬元的其他綜合收益。這意味着,截至6月30日,兩個産品給宏源證券帶來了1594萬元的浮虧。
  從全部101個有券商自購的産品來看,券商總計動用40.71億元資金。在不考慮管理費、認購費、託管費等費用的情況下,以8月12日的産品單位凈值粗略估算,40.71億元資金目前的凈值為38.87億元,總計浮虧1.85億元。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4QDII券商理財周跌10% 華泰大中華或清盤 2011-08-13
券商理財偏好新基金 常短期持有 2011-08-11
24隻券商理財品近清盤 中投拋1800萬護盤 2011-07-18
6款券商理財産品跑贏滬深300 2011-04-13
券商理財跑輸公募基金 2010-12-10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觀點擂&:奢侈品,降稅的糾結[思想]破解"兩難"選擇成為宏觀政策着眼點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