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銳風電上海臨港風電綜合産業項目,是華銳風電傾力打造的海上風電産業基地。”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鋼近日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透露,這是華銳風電抓住中國海上風電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做出的重大戰略布局,對企業發展意義重大。 陶鋼認為,華銳風電選擇上海建設海上風電基地,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之優。 據陶剛介紹,國家能源局在此前召開的海上風電工作座談會上透出信息,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招標準備工作有望於下半年啟動,總建設規模將在150萬-200萬千瓦之間。而且,根據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能源規劃和可再生能源規劃,2015年我國將建成海上風電500萬千瓦,並形成海上風電成套技術、建立完整産業鏈,海上風電由此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規模將達到3000萬千瓦。他説,“這些數據表明,‘十二五’我國迎來海上風電的大發展時代。此可謂天時。” “眾所周知,海上風電的最大特點是機組大型化,最大難點在於風機部件的運輸和安裝。”陶剛説,華銳風電海上風電基地的目標,是要建設形成5兆瓦、6兆瓦乃至未來10兆瓦級的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和潮間帶風電機組的規模化裝配生産能力。大型風電機組落戶上海,建設在臨港地區,不僅佔據市場前沿優勢,而且便於運輸和安裝。此可謂地利。 談及“人和”,陶鋼告訴記者,一方面,上海對風電等新能源産業的發展支持力度令人振奮。上海市在2010年&&的《關於促進上海新能源産業發展的若干規定》中指出,鼓勵風電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加快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並計劃到2012年規劃風力發電裝機達500兆瓦,上海風電産業總産值將達300億元。另一方面,國家對風電特別是海上風電産業的表態也讓人鼓舞。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明確&&:“海上風電是全球風電技術發展和産業競爭的前沿,中國企業必須在海上風電發展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事實上,在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進程中,華銳風電一直走在最前面。”陶剛説,2007年在中國首個海上風電國家級示範工程——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項目招標中,華銳風電就脫穎而出,搶得海上風電開發的市場先機;2009年,由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批准的我國惟一的以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為研究的國家級研究中心——國家能源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也由華銳風電負責建設。這些都為華銳風電在中國海上風電發展中贏得頭籌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