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21個行業,製造業、能源和房地産業活躍
“今年前7個月,中國並購市場宣布交易案例數量有1865起,規模已達到4457.4億元,佔去年全年交易規模的64.4%。與此同時,國內並購的平均單筆交易規模整體上也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今年前7個月的平均水平為3.4億元。”投中集團最新數據報告指出。
業內專家認為,“這意味着,今年隨着各行業‘十二五’規劃的全面鋪開,在貨幣政策持續緊縮的情況下,各行業企業大規模並購不可避免。其中,房地産企業首當其衝,煤炭、交通、醫藥等行業都將面臨一輪整合浪潮。”
並購規模暴增 銀行積極參與
根據投中集團旗下數據産品CVSource統計顯示,2006年至今,中國並購市場的交易完成規模每年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從2006年的1434.8億元上升至2010年的6921.52億元,今年前7個月規模已達4457.4億元;已完成的交易案例數量為1022起,其中披露金額的案例有861起,並購交易完成總規模為2439.4億元。
事實上,在這輪産業整合、各行業企業並購、重組的融資過程中,商業銀行表現出了較高的參與熱情。投中集團分析師萬格分析認為,“2009年至今,有銀行貸款支持的較大規模並購交易中,擁有大型國企、民企等客戶資源優勢的國有銀行參與較為積極,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也有所涉足。”據初步統計,除國開行外,中、建、工、農、交五大行均有參與企業並購貸款。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北京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在該並購貸款業務上相對較為突出。
投中集團在分析報告中指出,2009年2月,中鋁公司聯合美國鋁業公司出資140.5億美元,閃電收購澳大利亞礦業公司力拓在英國的上市公司力拓英國公司12%股份,國家開發銀行為中鋁提供並購資金,成為國內銀行支持企業並購交易的最早案例。2010年11月,北京銀行聯手中國銀行與建設銀行,向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發放35億元並購貸款,用於其針對中信建投證券45%股權的並購項目。這也是國內銀行並購貸款業務開閘以來,發放規模最大的一筆貸款。北京銀行在交易中擔任牽頭行和代理行,承貸13億元;中行與建行作為參加行,各承貸11億元。2011年6月,農行對國電永壽煤電一體化公司股權並購提供貸款2.94億元;7月該行又為南方石墨有限公司發放並購貸款3億元。
某國有大型銀行投行部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在並購貸款項目上,國內商業銀行通常由省級分行篩選項目後上報總行,在企業簽訂並購協議後銀行才介入。貸款期限為5年以內,一般是3至5年;貸款利率高於基準利率,基本與普通貸款利率持平;擔保條件高於其他貸款種類(資産抵押、股權質押、第三方保證等)。”
由於銀監會在2008年12月9日發布的《商業銀行並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中規定,銀行專門負責並購貸款的團隊需具備3年以上並購的從業經驗。因此,“現在看來具備並購貸款業務資質的銀行有限,銀行間對項目的競爭短期內並不大。”上述國有大行人士認為。據了解,目前,中行、農行、建行已相繼建立從事並購貸款業務的專業團隊,另外,大部分大型銀行也已開始與産權交易所展開闔作,為在交易所掛牌交易的並購項目提供貸款支持。
房企首當其衝 煤炭蓄勢重組
從前7個月的公開數據來看,《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現,在並購交易涉及21個一級行業中,製造業最為活躍,其次是能源和房地産行業。但值得一提的是,房地産並購穩步上升趨勢最為明顯。今年第一季度,房地産並購披露案例有24起,金額為44.53億元;第二季度,房地産並購披露案例有50起,金額為127.8億元。而7月份一個月中,房地産行並購披露案例就有17起,且並購金額達到118.8億元,無論是交易數量或規模都躍居各行業之首。
“受限購、限貸等調控政策的影響,一線房企逐漸大力布局有發展潛力的二、三線城市,通過搶佔份額、降價促銷等方式提高綜合銷售收入,希望減少政策給企業的直接影響,但一些中小型房企項目儲備有限,資金周轉慢,常常由於資金鏈短缺而被迫轉讓項目,導致房地産行業並購整合日益增多。”一位業內分析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
目前,房地産市場中擁有大約150家主流上市公司,擁有的資金總量超過1.5萬億元,並且市場份額佔據了80%以上。中原統計市場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房地産行業內公開的股權並購合計為62起,涉及金額達175.3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6起及86.85億元分別上漲了72.2%和101.9%。
一位房地産市場研究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分析稱,“之前,非上市中小型房企的融資渠道有信託基金,房地産私募基金以及公募基金,但現在銀信合作的方式已很難行得通,而私募基金規模小,公募基金對項目的完整度要求高,公開的股權並購或將成為房地産市場整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另外,煤炭行業也開始進入整合併購期。不久前,國家能源總局對煤炭行業提出了具體規劃,對煤炭産量設置了37億噸左右的“天花板”,同時要求五年內,煤礦採煤機械化程度達到75%以上,千萬噸級煤礦達到60處。這意味着,在當前煤炭供求關係相對寬鬆的有利時機,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企業兼併重組將加速推進。多位專家稱,煤炭、交通、醫藥等行業將面臨一輪整合浪潮。
經濟轉型結構調整有望加速
今年上半年,國家各部委先後&&“十二五”期間産業發展規劃,對細分行業的兼併重組提出了更為細緻的要求。4、5月期間,新聞出版業、交通運輸業、醫藥流通業等都相繼&&了“十二五”規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認為,在各行業“十二五”規劃開始納入進程後,我國在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産業依靠低勞動力成本形成的競爭優勢逐步喪失,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應是依靠高素質人才、技術創新在中高端産業建立新的競爭優勢。
“我國目前的行業內的企業競爭環境主要是寡頭壟斷、壟斷競爭和完全競爭,而寡頭壟斷的行業主要有石油天然氣行業、電力行業和電信行業。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通過並購有利於民營企業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在參與産業競爭中,促進市場競爭環境更開放。”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另一方面,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普遍提高,這必然也會促進産業升級,加速優勝劣汰過程。
多位專家指出,“十二五”期間,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將成為金融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未來五年,我國主板市場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步伐,大型企業境內外同步上市、企業整體上市、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等均在政策支持、推動之列,資本市場會在中國經濟轉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人士&&,在成熟資本市場,借道資本市場完成産業整合成為主流方式,許多項目設計相當複雜,技術含量高,且增加了後續的服務工作,大大延升了“産業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分析説,在小企業轉型方面,“政府可通過降低中小企業稅收,來減輕其轉型中的壓力,同時重點促進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升級。以金融、財稅等多種手段鼓勵中小企業之間的並購整合,促進優勢的中小企業通過並購進行良性的擴張。”